下载客户端
搜索
消息
发布

孙文敬: 早产:成因、症状与预防

查看证书】早产,即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间分娩者,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围产医学的发展,对早产的认识和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早产的发生率和早产儿的健康问题仍然是全球关注的重点。本文将从早产的成因、症状以及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详尽的科普介绍,以期提高公众对早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一、早产的成因

早产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母体、胎儿、环境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早产成因:

1.感染因素
感染是早产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绒毛膜羊膜感染。感染的来源可以是宫颈、阴道的微生物,部分来自宫内感染。感染不仅可以直接导致早产,还可能引起胎膜早破,从而增加早产的风险。常见的感染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等。

2.多胎妊娠
双胞胎或多胎妊娠时,宫腔内压力增高,子宫张力增大,容易引发早产。此外,多胎妊娠还常伴有羊水过多,进一步增加了早产的风险。

3.子宫异常
子宫畸形、宫颈机能不全等子宫异常也是早产的重要原因。子宫发育不良或宫颈松弛可能导致晚期流产或早产。

4.妊娠并发症与合并症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心脏病、肾病等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都可能增加早产的风险。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胎盘功能,导致胎儿宫内缺氧,从而引发早产。

5.不良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缺乏休息、吸烟、饮酒、吸毒等也可能导致早产。这些习惯可能损害母体健康,影响胎儿发育,从而增加早产的风险。

6.心理因素
孕妇在妊娠期间的心理状态对早产也有一定影响。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可能诱发宫缩,导致早产。

7.其他因素
如年龄过小或过大、有流产史、孕期劳累颠簸、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早产的风险。

二、早产的症状

早产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并非所有症状都会同时出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早产症状:

1.宫缩加强
早产前,孕妇可能会感到宫缩加强,频率增加。如果每小时出现3-4次以上的宫缩,且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是早产的先兆。

2.腹部疼痛
腹部疼痛是早产的常见症状之一。疼痛可能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程度轻重不一。如果疼痛伴有宫缩加强,应高度警惕早产的可能。

3.阴道分泌物增多或性状改变
孕妇在妊娠期间阴道分泌物可能会增加,但如果出现水样、黏液状或带血色的分泌物,应立即就医检查。

4.阴道流血或点滴出血
阴道流血或点滴出血可能是胎盘剥离、子宫颈息肉或其他问题的迹象,需要立即就医。

5.下腹部变硬
下腹部变硬可能是早产的迹象之一。如果下腹部反复变软、变硬,且伴有肌肉发胀的感觉,应尽快去医院接受检查。

6.腰背部疼痛
腰背部疼痛可能是由于胎儿生长和体重增加引起的,但如果疼痛严重或持续不断,可能是早产的先兆。

7.破水
温水样的东西流出,即早期破水,是早产的紧急症状之一。破水后应尽快垫高腰部,避免动腹部,并立即前往医院。

三、早产的预防

早产对母婴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预防早产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做好孕期保健
尽早开始孕期保健,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以便尽早发现问题并进行恰当处理。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保健方案,包括营养指导、体重管理、心理支持等。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习惯,减少对身体的刺激和危害。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部清洁干燥,预防妇科感染。

3.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
加强会阴部卫生保健,预防和治疗细菌性阴道炎等疾病。避免接触过多的人群和感染源,减少感染的风险。如果发生感染,应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治疗。

4.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孕妇应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和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可以通过阅读、听音乐、散步等方式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如果心理压力过大,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5.合理营养
注意孕期营养保健,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营养不良和贫血等问题。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6.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孕妇在孕期应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刺激子宫引发早产。可以适当进行散步、瑜伽等轻度运动,但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早产的预防需要孕妇、家庭、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孕期保健、改善生活习惯、预防和治疗感染、保持心态平和、合理营养、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重视宫颈机能的评估、及时识别并处理并发症、避免有害物质的暴露、接受产前教育和咨询、获得家庭和社会支持以及定期监测胎儿情况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早产的发生率,保障母婴健康。(临漳县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 孙文敬)

责编:霍晓华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
0

关于我们

常见问题

  • 登录注册
  • 帐号密码

服务

  • 客服中心
  • 新闻中心

扫一扫下载大象客户端

中国河南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15758号-8 豫新网备[2006]51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04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60512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nr.cn举报电话:0371-65889876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 邮编450008

首页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