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搜索
消息
发布

邵丽君:糖尿病的中医理解与防治

查看证书】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一、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1、病名溯源:中医虽无“糖尿病”这一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消渴”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2、病因病机

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是消渴发病的内在基础。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精亏虚则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灼伤津液,发为消渴。

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醇酒辛辣,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消谷耗津,发为消渴。

情志失调:长期精神紧张、抑郁、焦虑等情志因素,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灼伤阴津,发为消渴。

劳欲过度:房事不节,劳伤过度,损耗肾精,肾阴亏虚,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下损肾关则尿多而甜。

3、病机特点: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口渴多饮;胃热炽盛,腐熟水谷太过,则多食易饥;肾阴亏虚,肾失固摄,则尿多而甜。

二、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1、上消(肺热津伤证):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治疗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常用方剂为消渴方加减。

2、中消(胃热炽盛证):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口渴多饮,苔黄,脉滑实有力。治法为清胃泻火、养阴增液,常用玉女煎加减。

3、下消(肾阴亏虚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宜滋阴固肾,常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4、下消(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治法为滋阴温阳、补肾固涩,常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三、中医防治糖尿病的方法

1、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有节,合理搭配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应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避免高糖、高脂、高盐食物。宜多食粗粮、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荞麦、苦瓜、黄瓜、芹菜等。同时,根据体质和病情的不同,可选择具有调理作用的食物,如阴虚燥热者可适当食用百合、银耳、雪梨等滋阴清热的食物;气阴两虚者可食用山药、大枣、枸杞等益气养阴的食物。

2、运动疗法: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调节脏腑功能。糖尿病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避免过度劳累。

3、中药治疗: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同时,一些单味中药也具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如黄连知母、葛根、天花粉等。但使用中药治疗应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

4、针灸疗法: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平衡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常用穴位有肺俞、胃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此外,耳针、艾灸等疗法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5、情志调理平衡:情志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和防治中同样不可忽视。中医认为,情志失调可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紊乱。因此,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通过冥想、瑜伽、音乐等方式,调节情绪,平衡心态,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6、按摩辅助预防:按摩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也可用于防治糖尿病。通过对身体的特定穴位进行按摩,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功能。常用的按摩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气海等,患者可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按摩,以达到辅助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7、规律作息保健:规律的作息习惯对于糖尿病的防治同样重要。中医认为,人与自然应相互协调,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作息规律有助于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中医在糖尿病的防治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中医的各种手段,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的中医防治知识,关爱健康,远离糖尿病的困扰。(鹿邑宋河酒厂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邵丽君)

责编:霍晓华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云上名医

TA的热门作品
    大象热搜
    换一换
      0
      0

      关于我们

      常见问题

      • 登录注册
      • 帐号密码

      服务

      • 客服中心
      • 新闻中心

      扫一扫下载大象客户端

      中国河南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15758号-8 豫新网备[2006]51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04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60512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nr.cn举报电话:0371-65889876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 邮编450008

      首页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