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搜索
消息
发布

赵宇阳:肝火上炎的中医认知:症状与治疗手段

查看证书】在中医理论中,肝火上炎是一种常见的证候,对人体健康产生着显著的影响。深入了解肝火上炎的症状表现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维护身体的平衡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肝火上炎的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当情志不舒、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嗜酒肥甘,或温热病邪内侵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日久化火,或肝经蕴热,火气上逆,便形成了肝火上炎证。

二、肝火上炎的症状

1. 头目症状:头晕胀痛,面红目赤。肝火上扰头部清窍,气血逆乱,导致头部胀痛,且疼痛较为剧烈;肝经上连目系,肝火循经上炎,可见眼睛红肿疼痛,视物模糊,眼屎增多。

2. 情志症状: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肝火旺盛,容易导致情绪失控,出现烦躁、易怒等表现;火热扰心,心神不安,从而出现失眠、多梦等症状。

3. 耳部症状:耳鸣如潮,甚则耳聋。肝火上扰清窍,耳部气血运行失常,可出现耳鸣,声音如潮水般汹涌,病情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耳聋。

4. 口腔症状:口干口苦,口臭。肝火灼伤津液,导致口干;胆汁随肝火上逆,出现口苦;胃中浊气上泛,则出现口臭。

5. 其他症状:胁肋灼痛,吐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等。肝经布于两胁,肝火内炽,导致胁肋部灼热疼痛;肝火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可引起吐血、衄血;火热炽盛,耗伤津液,肠道失润,出现大便秘结;热邪灼伤下焦,导致小便短黄。

三、肝火上炎的成因

1. 情志失调:长期的情绪压抑、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形成肝火上炎。

2. 饮食不当:过多食用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或饮酒过度,导致体内湿热内生,熏蒸肝胆,引发肝火。

3. 外感热邪:温热病邪侵袭人体,邪气入里化热,侵犯肝经,引动肝火。

4. 其他因素:如长期熬夜,损伤肝阴,导致肝阳偏亢,化火上炎;或患有某些肝脏疾病,如肝炎、脂肪肝等,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也可能导致肝火上炎。

四、肝火上炎的治疗手段

(一)中药治疗

1. 常用中药:龙胆草:大苦大寒,归肝、胆经,能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清上焦之热。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引药入肝经。夏枯草:清肝泻火,散结消肿。

2. 方剂:龙胆泻肝汤:具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的功效。适用于肝胆实火上炎证和肝经湿热下注证。泻青丸:清肝泻火,主治肝经火郁证。

(二)针灸治疗

1. 选穴:常选用太冲、行间、侠溪、肝俞等穴位。太冲为肝经原穴,行间为肝经荥穴,侠溪为胆经荥穴,均有清肝泻火的作用;肝俞为肝之背俞穴,可调节肝脏功能。

2. 针法:采用泻法,强刺激,留针 20 - 30 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三)饮食调理

1. 饮食原则: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如苦瓜、西瓜、绿豆、芹菜等,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少吃辛辣、油腻、煎炸、烧烤等食物,避免饮酒。

2. 食疗方:菊花决明子茶:菊花、决明子适量,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具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作用。芹菜粥:芹菜 100 克,粳米 50 克。将芹菜洗净切碎,与粳米一同煮粥。有清热平肝的功效。

(四)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学会释放压力,可通过听音乐、散步、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

(五)生活起居

1.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以免加重肝火。

2. 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气血运行,调节情志。

五、预防肝火上炎

1. 调畅情志: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保持心情愉悦,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

2. 均衡饮食:不过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 适度运动:坚持适量的运动,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有助于肝气的疏泄。

4. 起居有常:顺应自然规律,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5. 预防外感:注意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温热病邪的侵袭。

肝火上炎是中医常见的证候之一,了解其症状、成因和治疗手段,有助于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调理和治疗措施。同时,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保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对于维护肝脏的正常功能,预防肝火上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中医的综合调理,让我们的身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的健康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肝火上炎时,应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情况辨证论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嵩县中医院 针灸推拿科 赵宇阳)

责编:霍晓华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云上名医

TA的热门作品
    大象热搜
    换一换
      0
      0

      关于我们

      常见问题

      • 登录注册
      • 帐号密码

      服务

      • 客服中心
      • 新闻中心

      扫一扫下载大象客户端

      中国河南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15758号-8 豫新网备[2006]51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04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60512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nr.cn举报电话:0371-65889876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 邮编450008

      首页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