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证书】在医学领域,凝血功能检测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检查项目,它能够帮助医生评估人体的止血和凝血机制是否正常,对于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凝血功能。简单来说,凝血就是血液从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这是人体防止出血的一种重要生理反应。当我们受伤时,凝血机制会迅速启动,形成血凝块来阻止血液继续流出。然而,凝血功能过强或过弱都可能导致健康问题。凝血功能过强可能会引发血栓形成,阻塞血管,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而凝血功能过弱则会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甚至内脏出血等。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凝血功能检测常见项目及临床意义。
一、常见的凝血指标有哪些?
常见的凝血指标包括了七个项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凝血六项:
1、凝血酶原时间(PT)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纤维蛋白原(FIB)
4、凝血酶时间(TT)
5、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6、D二聚体检测(DD)
二、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
上面有提到凝血指标主要是用于协助医生判断患者机体是否有出血或者血栓的风险,那么哪些指标是用于协助出血风险的判读,哪些又是用于协助血栓风险的判读?以及它们有哪些临床意义呢?接下来一一为大家介绍。
1、PT正常、APTT延长的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筛选试验PT正常、APTT延长多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内源性凝血因子(VⅢ、IX、XI、PK、HMWK)缺陷,抗凝物质存在,临床使用肝素治疗等。相关的疾病包括血管性血友病、血友病、遗传性凝血因子XI缺陷症、获得性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内源性凝血因子抑制物存在等。
2、PT延长,APTT正常的出血性疾病
PT延长,APTT正常这种情况多为遗传性或获得性外源性凝血因子缺陷所致,包括服用抗凝药物、维生素K缺乏、肝病、遗传性或获得性VⅡ缺陷等。相关检测可用于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监测;肝脏疾病的早期诊断;PT纠正试验可遗传性或获得性外源性凝血因子缺陷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等均应进行相关检测。我们临床最常见的是口服华法林的病人,在实验室报告解读及临床咨询时应注意患者用药、食物及身体其他状态或疾病的影响及患者的个体差异。
3、PT、APTT均延长的出血性疾病
PT和APTT均延长常见于肝病、严重维生素K缺乏、血循环中存在肝素样抗凝物质或共同途径凝血因子(FI、FⅡ、FV、FX)缺乏、大剂量的肝素或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
4、PT、APTT、TT均延长的出血性疾病
PT、APTT及TT都延长主要见于纤维蛋白质或量的异常,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病、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及临床抗凝治疗等。
5、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
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重要标志物之一,已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可用于DVT\PE的排除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排除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抗凝治疗监测(预测口服抗凝治疗患者的不良预后、指导VTE患者口服抗凝药的停药与延长治疗、指导VTE患者停药后是否需要恢复抗凝治疗)、肿瘤筛查及预后判断等。
6、FDP的临床应用
FDP 是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被血浆素分解后产生的降解产物,其含量的高低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强度。FDP 能抑制纤维蛋白形成,有抗凝血酶作用,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
FDP 增高主要见于: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血管栓塞性疾病(肺栓塞、心肌梗死、闭塞性脑血管病、深部静脉血栓)、白血病化疗诱导期后、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尿毒症、肝脏疾患或各种肿瘤。原发性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高时,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升高,可出现明显的沉淀峰,可作为血管内凝血、纤溶和血栓形成的标志物。
总之,凝血功能检测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医学检查手段,它能够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帮助患者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了解凝血功能检测的相关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关注自身健康,为生命的“血液防线”保驾护航。(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 检验科 郭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