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太康道情源于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并吸收一些词调、曲牌,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鱼皮筒鼓伴奏,故古时称“鱼鼓道情”,俗称“道情筒子”。
始于宋朝,至南宋出现曲白相间的说故事的道情。明清之际在皖北地区流行,和阜阳一带民间小调“莺歌柳”融合后,形成说唱艺术。清代后期,道情从沈丘、郸城一带传入太康。又经太康民间艺人加工,吸收了河南梆子、越调等地方戏曲的元素,艺人们开始尝试对口演唱和群口演唱,题材突破了原先的道教故事,扩大到家长里短、才子佳人的范围,开始分角色,但不化妆,也无明显行当,时称“座摊道情”,这是道情戏的孕育阶段。太康道情起源于道教乐歌,历经百年,在豫东大地生根发芽。
1905年,太康县老冢镇干张村艺人张广志,组建了第一个道情戏班。早年从事说唱道情,后来尝试“座摊道情”,首创道情科班,1924年7月,张广志的道情戏班在太康县洪山庙、五里口等地,开始化妆登台演唱,将道情戏首次搬上了舞台。在演出伴奏中增添了板三弦、坠子弦和成套打击乐器,采用了河南梆子的声腔板式和表演形式。一跃而成为戏剧舞台上一个崭新的独立剧种---太康道情。当时登台演出的除张广志之外,还有科班出身的张的养女张大妮(张文秀),她是道情戏的第一位女演员。还有科班出身张广志的得意门生李继广(1905年-1972年),艺名“大白鞋”,专攻旦角。演出活跃于太康、淮阳、西华三县边界乡村。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该道情戏班流散。上个世纪30年代中后期,戏班发展到十几个,太康县成为名副其实的“道情之乡”。
太康道情别具风格,多以唱为主,少动作、少插白,一板下来就是上百句唱词。它的唱腔中板腔体和曲牌体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铜器垛,慢板、流水、夺口,垛子、一锣切和滚白等。其曲调纯厚朴实,加上衬腔衬字花腔和弹舌音,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道情戏演唱多用真嗓,音调清悠委婉,悦耳动听,生活气息非常浓郁。
太康道情许多剧目已经失传,目前现存的传统剧目有十几部。
传统剧目以《王金豆借粮》为代表,现代剧目以《前进路上》为代表。
1992年 7月,太康道情剧团携《王金豆借粮》参加全国优秀剧目展演,以清新别致的风格囊括八项大奖,该团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
2000年,道情剧团被评为河南省文化先进集体。
2001年《富裕之后》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
2006年太康道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3年10月25日,太康道情戏《婚姻驿站》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戏曲门类金奖。
道情剧团还多次应邀进京,赴澳门献演,深受当地观众的青睐。部分演员于2018年戏曲晚会上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2019年《清洁工》参加全国第十七届“群星奖”(上海);2020年参加了中国国际进出口博览会(上海)的演出。
太康之光写于玉轩堂
2020年11月30日
来源: 太康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