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爱吃的人爱生活。对“吃”的追求,不仅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技能,而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最基本的乐趣和动力。我们这个国家,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且物产、气候、食俗等因区域不同而迥异,所以形成了各不相同且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清丰县地处中原,既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又是不同文化融合的前沿,还是全国著名的粮仓,其美食厚重朴实、耐人寻味。其中的奥妙,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如果外地朋友来清丰,我会建议早餐到清丰县城的老十字街。清丰县城的老十字街,是县城地势最高处,也曾经是清丰县的中心,明清时这里建有揽秀阁,后来建设了“宝书台”,再后来拆除了“宝书台”,几百年来,无论这里怎么变化,唯一没变的是这里的味道。
这里曾经是美食的天堂,每逢农历一、六清丰城里集会,这里更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各种美食美不胜收。那时候,谁去城里赶会,不到十字街打打牙祭。后来,十字街东北角建起了国营食堂,成为县城最好的饮食场所。后来这里建成了贸易中心,饭店食堂遍布县城四关四街乃至背街小巷。现在回想起来,国营食堂、奢侈的味道和在那里挑水、拉风匣的“傻三儿”都成了老清丰人心中的暖暖回忆。
现在的十字街仍然聚集着一批清丰最勤劳的餐饮工作者,天刚亮,这里就弥漫起了一缕缕诱人的饭香。这里有地道的清丰豆腐脑,老嫩适中,嫩滑可口,清香怡人;这里有地道的清丰面饦、油条、气布袋,特别是面饦,过去是过节才能吃到的美食,这里的面饦还是小时候过年时的口味,纯正的家乡味道;这里的葱油饼、小米饭、胡辣汤、豆沫,都是清丰原有的做法。白吉饼对于清丰来说是“舶来品”,但是,欧阳国友的白吉饼,“一橔一车一瓦罐”几十年坚持一个味道的执着,愣是把这个外来食品打造成了清丰味道的一员。还有回民杨春堂的羊肉包子和羊肉汤,包子从四十年前的几分钱一个卖到了现在的一块钱一个,我小时候,拿几个硬币,买一个热气腾腾羊肉包子,一口下去,顺嘴流油,现在虽然涨到了一块钱,但还是几分钱时的滋味。羊肉汤锅整天翻滚,羊膻肉香扑鼻而来,这香气,愣是靠百货大楼一间橱窗,氤氲了近半个世纪。
二、在老清丰的记忆中,老十字街还有一个当时家喻户晓的美食——“王彦臣烧鸡”,只要王彦臣的烧鸡摊没卖完,其他烧鸡摊别想开张。那时候,一提“王彦臣咧烧鸡”,没有不咽嘴水的。现在他的儿子朝军子承父业,仍然在布棚北口开着一家烧鸡门市,已没有了当年的火爆。不是“王彦臣的烧鸡”不好吃了,而是“王彦臣时代”物质太匮乏,昂贵的食材确实太少,只有委屈体积小、价值低、繁殖快的鸡了,所以烧鸡是当时难得的美味,当时在清丰几乎每个乡镇集会都有一家名满一方的烧鸡锅,比如大屯集的烧鸡、古城集西街的烧鸡、六塔的二杰烧鸡、双庙集的烧鸡、韩村烧鸡等等,只是每到集会才煮一大锅。清丰烧鸡和现在比较流行道口烧鸡工艺不同,油炸以后在汤里煮,现吃现捞,别有风味。现在,清丰烧鸡著名的有高堡三角店路西的孝锋烧鸡、县城黄河路西头的大屯烧鸡、县城西街口的烧鸡和韩村集的烧鸡等,仍保持着清丰烧鸡的特色和味道。
谈起清丰特产,不得不说一下猪蹄。猪蹄是近年来的美食新宠,过去,清丰有句俗话:“猪脚、猪脚,人没有狗吃得多。”那时候,人都喜欢买肥厚的猪肉膘和后臀尖,因为肥肉多,香,对当时肚子里缺少油水人们来说,是挡不住的诱惑。猪蹄子、猪尾巴因为肉少不香,所以根本卖不出去。社会发展了,饮食口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昔日人人不吃的猪蹄子、猪尾巴、鸡爪子等成了美妙的食品。高堡李建省继承家传手艺,把猪蹄做成了一个品牌,成了远近闻名的美味。老李猪蹄的特点是香味丰富、入口烂软、回味无穷,冷吃热吃口感不一,另有猪尾巴、猪拱嘴也挺有特色。县城南环路的旗舰店主要出售成品,文化路越秀国际店配合地方小菜提供餐饮,颇具特色。
除了猪蹄还有排骨。清丰排骨有三种:红烧、粉蒸、清炖。红烧排骨是油炸以后再用高压锅蒸煮,这种排骨县城以斜马路“三刚排骨”和文化路东段“姚家排骨”为代表,特点是香味浓郁、汤香肉烂。三刚排骨店是一家夫妻店,三哥爱喝酒,整天赤红着脸,是大厨,三嫂是服务员。食客们不仅是吃排骨,还喜欢要几个小菜喝两口,三哥不得已又上了几个“豆腐条”、“剔骨肉”之类的凉菜和省事的扣碗,白酒也只有一种。顾客点菜时,三嫂总是劝“少点几个菜吧,吃不了”,为啥?人太多,太忙!粉蒸排骨以“仙再来”为代表,原来在东北城角劳动局门口,现在搬到北环路清丰亭西,他原址对面后开一家排骨馆,味道也不错。粉蒸排骨的特点是软香可口、回味悠长。清炖排骨又叫“手抓大排”,原来南关外原外贸局对面二合春的“手抓大排”很地道,现在可能不干了,其他饭店也有这道菜,但是味道不是都那么纯正,这种排骨的特点是原汁原味、肉香怡人。这是比较有名的,西环路、东北城角等地方一些小店的排骨做得也不错,颇有口碑。
清丰还有一家“凉拌耳丝”做得不错,不过没在县城,在县城西北的枣格村的一户农家,猪耳朵切得很细,香油抓得很入味,特点是刀工精炼、入味浓厚。固城路口的“韩四热下水”也值得一尝。
三、灌肠是在猪肠里面灌猪血制作而成,原来流行于阳邵、古城一带,后来风靡全县。说起灌肠,最早出名的是古城程村,一说起灌肠都知道“程村的灌肠”。在过去,猪蹄子还没人吃,猪肠猪血更是“㩄材”(抛弃的意思),爱吃爱生活的人们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制成了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底层美味。后来,社会发展,人们的味蕾需求发生颠倒性的改变,灌肠不仅成为大众美味,也登上高雅的餐桌。过去卖灌肠大致分两种,一是骑自行车驮个托盘走街串巷,一手拿一个空牛角,一手用一个筷子快速敲击,发出一串急促的“梆梆梆梆梆”声音,爱吃的人们经不住这种声音的诱惑和催促,会买上一骨碌灌肠,回家煎着吃。
另一种是农村集会上,煎灌肠摊。在集会的某一个角落,地上摆几块砖,上面放平底炉鏊,一边稍低一边稍高,下面燃烧木柴,周围或蹲或站围着一圈食客。炉鏊里随着“呲呲啦啦”的声音腾起一股诱人的香味,切好的灌肠片用腥油煎至凸面焦黄,拿起事先扣在炉鏊边上的黑墩子碗,炝锅铲盛上一小碗,配上一个热烧饼、火烧,就地一蹲,趁热一吃,那叫一个美。有的用夹在热烧饼里吃,“烧饼夹灌肠”一度是很多人向往的美味。现在要想吃到这种味道,除了各乡镇定期的集会上外,比较固定的是在县城北环路西段原来的清古路口,现在的绿源菜市场南口,还有两个这样的灌肠摊。现在,专职的灌肠门店也逐渐多了起来,古城集石狮子东边路北有一家灌肠店味道不错。
原来的灌肠大多是煎着吃,现在灌肠的吃法多了,比较方便的是手拿灌肠,掀开馏布,称好斤两,断为几骨碌,趁热儿拿起就能吃。每天晌午头儿上,古城集老十字街和阳邵镇政府门口的手拿灌肠颇具风味。除了手拿灌肠外,就是凉调灌肠,把灌肠锯缕成片,浇上蒜汁、辣椒,就着烧饼火烧,非常好吃。如果再加上一些籽肠、大肠头,那就更香了。凉拌灌肠除了西环路“刚烧灌肠”等门店以外,在县城南环路马颊河桥西路南的程村灌肠摊味道纯正、生意火爆。除了灌肠,还有一种猪血制品叫“血糕”味道也不错,老布棚和亿洲北边等地方都有血糕摊点。
四、清丰的杂烩菜也很有特点,分两种,权且称作浓香型和清淡型。浓香型是按照过去农村过红白喜事大锅菜的做法熬制,特点是汤汁浓郁、香烂入味,东赵楼村的比较地道。有的人认为浓香型杂烩菜太油腻“糊嘴”,另一种杂烩菜应运而生,那就是清淡型杂烩菜,特点是清香不腻、利口味爽。县城南环路原来的好吃街口东“三升烩菜”开了三十多年了,应该是清淡型杂烩菜的代表。
论吃还是肥肉香,不过现在流行的肥肉大多是梅菜扣肉之类的,都是软烂入口即化。古城乡囤上村祖传做肉,特点是香而不腻、软而不烂、稍有质感,叨起一块肥肉片,放在嘴里一嚼,不是入口即化的烘烂,而是口齿间似乎有一种“呲啦呲啦”的爽脆。如果想品尝这道风味,除了到古城一带红白喜事走亲戚可能会遇到,再不然你就去古城集西北角的“御禾酒店”尝尝这碗肉。
猪肉制品是常见的美味,这里介绍四种清丰特色:皮冻、鸡蛋卷、粉肚和焖子。皮冻食用猪皮熬制的,靠猪皮内含有胶质物质自然冷却而成,劲道爽口,香味悠长,县城西环路审计局对面“梁氏皮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味纯正。鸡蛋卷是用鸡蛋摊成皮裹肉馅蒸制而成;粉肚是把调制好的肉馅装入猪“尿(sui)脬(pao)”内,蒸煮而成;焖子是把调制好的肉馅摊在深盘中,上面刷一层鸡蛋液蒸制而成。这三种肉制品食材类似,虽然都具有荤素兼具、味道鲜美的特点,但是吃法和味道各不相同。县城东街“清香居”的鸡蛋卷和粉肚源于“大名第一楼”的工艺,历史悠久,味道独特。黄河路马颊河桥西边路南有一家熟食店的粉肚也很有特点。至于焖子,各酒店均有,但味道好坏不一。
五、说起肉食,清丰还有一道特色肉食,那就是驴肉。过去,牛马驴等牲口是主要劳动力,人们很珍惜,除非它们年龄大干不动活了,才卖到“锅上”,再加上人们普遍爱吃肥而香的大肉,所以,驴肉、牛肉这类被统称为“头牯肉”的食品只是一种“小众”美食,过去,一斤“头牯肉”值半斤馍钱。现在不同了,“天上龙肉,地上驴肉”,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
现在清丰比较有名的清丰驴肉有两家,东边仙庄镇的七保安驴肉和西边古城乡的程村驴肉。七保安驴肉源于素有“迷魂村”之称的仙庄七保安村,人说“七保安,南袁家,转个圈就迷啦”,从七保安村南一条路看似一朝正南方向不拐弯去南袁家村,到了南袁家一看,成了朝正东方向了,转脸就迷方向,据说这是当年孙膑摆的迷魂阵,不信你去试试。七保安驴肉据说源于道光年间,也传承了好几代了。古城驴肉源自古城乡后程村,在该村西南有一个家族杀头牯好几辈子了,人称“杀牛庄”。这里还流传着一个“老马报恩”故事,据说,从前,他们买了一匹老马,肚大身瘦,主人怀疑有病被卖到锅上准备杀掉卖肉。可是每当屠夫拿刀去杀这匹马的时候,这匹老马都会眼泛泪花频繁点头,似乎在求饶。屠夫不忍,只要留下来。后来,这匹老马生下一头小马,屠户大喜,悉心喂养。第二年又下一驹,连续几年如此,都说是老马在报屠户不杀之恩。程村程姓是宋代圣人程颐程颢的后人,“二程后裔”聚居的程村却以灌肠、驴肉而为人知,二位先贤如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虽然两家都是祖传手艺,但是,工艺、味道不尽相同。仙庄多是剥皮驴肉,古城多是带皮驴肉。不仅如此,如果细品,味道也不相同。古城驴肉有两家店,一家在古城集石狮子东边路北,一家在县城惠丰路南段。七保安驴肉店就多啦,大部分在仙庄镇上,有“薛记”等好几家。
六、说完肉食,再说面食,首先必须说的是清丰烧饼,清丰烧饼历史悠久、外焦里嫩、焦脆软香、味美可口。据传,在隋朝时,大孝子张清丰就是以卖烧饼为业,以孝守儒,安居布衣,头炉烧饼千金不卖,孝敬父母而名满天下。
清丰烧饼是用小麦面粉内裹面馅(有五香的也有糖的),擀制成饼,边切花纹,上沾糖稀、芝麻,入炉烤制而成,现在清丰烧饼的做法和一千多年前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里记载的烧饼做法几乎一样。不过,张清丰时代的烧饼分好几种,以肉馅为多,烧饼里边加有羊肉馅,这和游牧民族爱吃腥膻的饮食习惯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清丰县境一带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文化交替的前沿,游牧民族强悍势大,对农耕者大肆杀戮,我们的邻居内黄人冉闵颁“杀胡令”于天下,在我们这一带建立了“冉魏”政权。这段历史,值得一读。
有的人赋予清丰烧饼更多的文化含义:清丰烧饼分里外三层,分别代表天地人,正面为阳,代表天,像太阳一样的颜色,上有芝麻,好似太阳黑子。背面为阴,代表地,像月亮一样的形态,坑洼处如月球环形山。中间一层代表人,五味俱全,寓意坎坷的人生……。品尝烧饼之余,仔细品味,还真像那么回事儿。
这种食品是汉民族农耕文化与游牧民族饮食习俗相融合的产物,是文化“包容”的具体体现,清丰烧饼的历史文化价值非常深厚,值得探究。
清丰烧饼是清丰人心中的最爱,过去人们最向往的理想生活就是“天天吃烧饼”,闺女出嫁专门有一道程序叫“送烧饼”,烧饼也是过去走亲戚常带的礼物,“烧饼夹灌肠”、“烧饼夹牛肉”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口中的佳品。
清丰烧饼好吃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刚出炉的好吃,如果凉了,味道口感就大打折扣了。很多人想尽办法想把清丰烧饼批量生产产业化,但是目前都没有成功。所以,你要想吃纯正地道的清丰烧饼,还得亲自到清丰转几圈,也请大家为清丰烧饼这道美食的产业化发展多想想办法。
七、 清丰还有一种面食叫炒饼,过去在清丰绝对是关门手艺,不轻易外传。一份炒饼要经过烙饼、切丝、炒制、配料、做汤等好几道工序。单说烙饼,不是像我们一般的烙饼,要薄得像纸一样,不干、不黏、不焦、不油,光滑细嫩有韧劲。一次烧热两盘鏊子,烙饼师傅先用大枣似的一团调制好的软面块,团光后撒足干面醭,再团一块同样的面团,然后将两块面团叠压到一块,一起擀成一个饼,放在鏊子上烙几秒钟,很快就翻过来;两层饼被热气吹得鼓成了个大圆球,烙饼师麻利地分开两层饼,撂倒两个鏊子上一齐烙,待两叶饼都烙成八成熟时,就挑出来,饼上绝不得有糊印黑粒。把饼切成两寸长2毫米宽的饼条,刀工要求严格,长短宽窄要一致。然后进行下道工序:炒制,这是一道技术活。炒饼用香油最佳,绝不得用动物油,慢火细炒,边炒边适当掺入鸡蛋、油和水,成品要求均匀嫩黄,软硬适口,不泛济,不扎嘴,不油腻,出锅盛盘,未端到饭桌,已闻到清香扑鼻。端上桌仔细看,那饼丝如虫子一般还在蠕动。清丰炒饼吃油不见油、加鸡蛋不见鸡蛋,再搭配一段葱白,清爽可口,一小碗紫菜蛋汤一勾缝,那叫一个舒坦。
清丰炒饼没有海品的腥味,没有牛羊的膻气,没有猪肉的油腥,也没有山珍、飞禽的怪味,有的是优质小麦面粉的口感和入口才能感觉到的沁人心脾的特殊美味。清丰炒饼最著名的就是马庄桥二白炒饼,还有县城的文斋炒饼。“二白炒饼”是因为老板王志杰的外号叫“二白”而得名,几十年来从一个小摊发展到一家连锁饭店,王志杰痴心研究挖掘清丰地方餐饮文化,成为清丰地方菜的代表,二白炒饼的味道和名气至今仍为人称道。“文斋炒饼”的老板王文斋师承其父,其父原来在县招待所担任厨师,有名的干净,他用的炒勺,任何人不能用,有同事不信这个邪,偏要用用王老爷子的炒勺,结果,王老爷子知道后,掂住炒勺扔到了窗外。
除了炒饼,还有烩饼、熬饼,清丰大小饭店几乎都有。想当年,古城集上“五大帅”的熬饼不仅好吃实惠,而且从不马虎应付。假如锅里边做着熬饼,再来人要求加几碗,一般的厨师就会加几碗水、添点配菜,一锅成。人家“五大帅”不是这——“您稍等,出了这一锅,我再给您做。”
大屯集十字街的火烧远近闻名,外焦——焦而不干、酥脆可口,里嫩——嫩而香软、五香扑鼻。
除了烧饼,就是清丰壮馍。清丰的壮馍和濮阳的壮馍不一样,是在油饼的基础上加上肉馅或鸡蛋烙制而成。不过肉馅较薄,不像濮阳老城壮馍馅那么厚。清丰壮馍焦而不硬、香而不腻,巧妙的将面香、肉香、葱香、油香混合在一起,鲜香无比,别具风味。现在,专营清丰壮馍的门店可能只有韩村“敬太壮馍”了,其他就是各乡镇集会时,一个个壮馍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声“壮馍——热咧,热壮馍哩啊——”,让你垂涎驻足、口齿生津。
高手在民间,清丰民间也有许多好吃的,比如双庙的凉粉,绿豆淀粉,大锅熬制,一碗一坨,如同琥珀,切成细丝,浇上用芥末、蒜汁、醋调制好的调料,再浇上香油,香辣爽口,肚饱汗出,浑身得劲。清丰煎凉粉和开封煎凉粉不一样,后者稀碎一塌糊涂,清丰煎凉粉清香入味、劲道软绵、味道独特。双庙凉粉当然是双庙集上的最地道,十字街有两家,是一脉所传,各居南北。那一辆卖凉粉的柏木独轮平板车,包浆圆润,纹理井然,已有百年历史。
清丰凉粉还有一个“小兄弟”——“凉粉鱼儿”,几乎家家会做、人人爱吃,盛夏时节,井拔凉水调一碗“凉粉鱼儿”,浇上一勺油炸糊葱花,大大的蒜汁酸酸的醋,连喝带吃一大碗,既挡饥又降暑,由里往外浑身清爽。
八、最后,我们说说最能代表清丰特色的美食,既然说是代表清丰,那就得是源于清丰,清丰有,别处无,还得有特色,过嘴不忘。其他资料上说了很多,我觉得均站不住脚:有的说是灌肠,但人家内黄不同意;有的说是“三不沾”,可能知道的都不多,别说吃过了;还有的说是红薯泥,那就差的太远了。我个人认为,最能代表清丰美食的当属“清丰热凉菜”。
先看这名字——“热凉菜”——就很吸引人,“热”、“凉”相互矛盾,合在在一起,让人想起悉尼奥运会从水里点燃火炬的经典创意。是“热菜”还是“凉菜”?“热菜”咋能和“凉菜”组合在一起?仔细品味名称,就食欲大增。
“热凉菜”就是用热的食材、凉菜的做法去做这道菜,使凉菜的味道更加浓郁、别致,使热菜巧妙地具有了凉菜的滋味,使菜品温度增加、入口更加舒服,从而提升了整个菜品的口感和食感。
“清丰热凉菜”源于清丰的另一项食品制作工艺——“下粉条”。“下粉条”是用红薯淀粉和成糊状,再抻为粉条,下锅煮熟晾干。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下粉条”是一项非常累人的体力活,一道道工序都很繁杂劳累。刚下出来的粉条是热的,劳累的工人夜里加班时,就把下粉条剩下的热粉条头收集在一起(下好的粉条不肯吃,要卖钱养家用),用拌凉菜的简便办法,放入一些爽口的醋、提神的芥末,一搅拌,就是一道不错的酒肴,就着喝上几杯老白干,挡饥解乏,提神鼓劲。后来生活好了,“下粉条”的工艺已逐渐被机械化所代替,粉条作坊里这道佳肴差点也被人遗忘了。爱吃又爱生活的清丰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提升,打造成一种独创、独特的美味。“清丰热凉菜”关键在一拌一闷,上桌趁热吃,吃出凉菜的味道、热菜的温度和不一样的味蕾体验,那叫一个绝。
清丰大地,美食无数,寥寥数言,肯定有遗珠之憾,期待各位提供线索,我愿再写续篇,以飨各位。当然,更欢迎大家莅临清丰寻幽觅食、探香寻味,相信您定会有新的发现和口福。
来源:黄瓜花南瓜花 濮阳说
编辑:孟志平
来源: 清丰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