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朱久阳 通讯员 刘林山/文图视频 记者 夏雨/剪辑
“当时正值抗疫期间,得知(儿子患癌)之后,内心是崩溃的……”小余回忆着儿子确诊时的一幕,泪水簌簌下落。
吴先生和妻子小余都是医生,在疫情暴发初期,他们是医院最早一批签下请战书的人。吴先生的父亲也是医生,2003年非典横行,他主动请战,工作在抗疫一线,被评为抗击非典前线优秀共产党员。正在读高中的吴先生深受父亲的影响,在高考填志愿时毅然选择了黑龙江医科大学。在大学里,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吴先生与爱人小余相爱相知,毕业后两人组成家庭,并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致力于为人们解除病痛。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夫妻俩有两个孩子,女儿慧慧和儿子小燊。2019年11月份,小燊一直断断续续发烧,吴先生带着他去当地医院检查,也只是检查出淋巴结肿大,开了消炎药便回家了。后来疫情暴发,吴先生夫妇也投入到抗疫一线工作中。据他们回忆,那段时间一天只能睡四个小时,不能喝水,因为如果上厕所的话就要换一套新的防护服,一整天下来,身上都是湿透的。
2020年2月13日,吴先生接到了父亲的电话,被告知小燊已经连续几天高烧不退,且伴有双侧淋巴结肿大,他心里涌出了不祥的预感,立马叫了救护车把孩子送到医院。经过检查,小燊的血象高达140万,比正常人高出了10倍多。医生高度怀疑是白血病,建议转移到北京的大医院救治,儿科主任加急为孩子办好了转院证明。吴先生和妻子处理好手上的事情,跟随救护车连夜赶往北京的医院。
在做了化验、心电、核酸筛查后,当时仅仅一岁的小燊被带进了手术室。医生要在他清醒的状态下,用钢针插入他的腰椎,抽取骨髓血。孩子双手被紧紧按压住,活检针钻进他的骨头时,他发出剧烈的干嚎,对于成人来说尚难忍受的骨穿,扎在年幼的小燊身上,痛在吴先生夫妇的心里。
凌晨4点,他们拿到了确诊报告,小燊被确诊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得知这个消息后,一向坚强的小燊妈妈哭到颤抖,吴先生心里也如同针扎一般,他强忍着眼泪,安慰妻子说:“别哭了,身为医生我们都应该明白,现在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治疗。”
由于小燊的病情十分严重,在住院初期几度病危,一向理智的小燊妈妈在那段时间几乎流尽了眼泪,吴先生每次接过孩子的病危通知单,要签字的时候手都抖得不行。“其实上班的时候我们经常能遇到生死一线的病人,当然也会遇到濒临绝望,恳求医生救人的家属,我内心十分同情他们,只想着尽力去救治他们的家人。如今换了一种身份,看着自己的孩子躺在重症病床上,小小的生命是那么脆弱,我才算真正的理解之前那些家属的感受,内心充斥着痛苦与慌乱。”吴先生这样说道。
遵照主治医生的建议,小燊必须要先进行5个疗程的放化疗,然后再进行骨髓移植。移植前夕,妻子小余负责在病房里照顾孩子,吴先生每天来往于医院和出租房之间,给孩子和妻子送饭。所幸,孩子也特别争气,化疗的效果很好,很快便进移植仓接受了骨髓移植,细胞也一天天涨了起来。
就在吴先生以为小燊会慢慢好起来的时候,一次复查结果再次让他的心情跌落谷底,孩子的病发生了髓外复发,急需二次移植!治疗白血病的费用是一个普通家庭所无法承担的,就在吴先生对着二次移植费用一筹莫展的时候,家里传来了噩耗,孩子奶奶的身体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经过检查,患上被确诊患有胃癌。“作为儿子,我真的特别不孝,没有让他们享过一天清福,孩子生病以后,我和孩子妈便一门心思给孩子治病,都没有关心过我父母的身体。”最近一段时间,在给孩子送完饭后,吴先生便奔走于北京各个大医院,寻找能给妈做手术的医生,但是太难了,所有的公立医院都没有床位,最快也要一个月以后才能住进去,手术费也是一笔大数目。一时间,母亲和儿子双双患癌,让吴先生陷入绝望。
“给孩子治病前前后已经花了近两百万,前天好心的医生让我给孩子签了三万块钱担保单,今天就又快用完了,我每天早上醒来想的第一件事就是今天孩子的医药费要从哪来。”提及眼前的困境,吴先生擦了擦眼泪。
如今,治疗中的小燊等待二次移植,而移植过后还将面临漫长的抗排异抗感染治疗,费用缺口也很大。眼下,家里唯一的房产已经变卖,身边的人也都已经借遍,面对孩子的治疗费和母亲的手术费,吴先生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他不能在孩子和母亲面前难过,只能在病房走廊的角落里偷偷拭去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