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卢家民 陈培闯 通讯员 陈锐
文字生图、创意生成、图片变清晰……只需要轻轻一点,就能实现创作辅助、艺术教育、艺术作品的保护和复原等,人工智能正在不断拓展艺术的边界。
11月19日,第九届华人美术教育大会基础教育论坛在新乡召开,来自全球华人美术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创意·综合·生态 —— 人工智能时代的美术教育变革”的主题,共同探索基础美术教育的变革路径与未来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迅速到来,基础美术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开幕式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主席张幼云说,“论坛将从不同视野和角度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美术教育变革,努力寻求迎接时代挑战的有效对策,进而建构符合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基础美术教育创新生态。”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共有13位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演讲、38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演讲、33位青年学者进行新锐演讲,并遴选30家基础教育一线单位展示教育成果。
“用AI做的很多图片,可以弥补我们想象力不足、技巧不足的问题。”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少淳看来,目前文字生图、语音生图等形式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应该欢迎人工智能的出现,作为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把创意更好的表达出来。”
同时,尹少淳认为,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讲,人工智能还不能够替代画笔,“因为我们手过去以后,它就一个很微妙的感觉,是你身心状态调节起到的作用,比如情绪的瞬息万变,人工智能是做不了的。”
在设计学科内,部分手绘已经被人工智能替代。那么在教育体制内,基础美术教育如何拥抱人工智能是一个新课题。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冯淑霞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论坛共同探讨“素养导向美术教学;地方特色美术课程开发;跨学科教学实践以及生成式AI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这4个专题,“对未来基础美术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新的理念,共同推进基础美术教育高质量的发展。”
“我们是培养一个设计家,还是培养一个具体的绘图师?这是一个新课题,对我们设计教学也是一种新的启发和思维。”据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陈巍介绍,该学院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大量引进人工智能,“一方面老师带领着大家一块探索课程,同时在现有的一些课程当中,慢慢的植入人工智能,辅助传统教学,实现在教学效率上的提升和观念上的扩展。”
编辑:陈培闯
二审:王伟华
三审:卢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