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重学重教文风盛 底张乡北张洼这个村子大学生辈出

来源:河南交通广播2022-08-09 16:13:03

收藏 打印

大象新闻·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记者 都伟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在大众看来刻苦学习的应该都是家境贫困的学生。近期,河南省洛宁县底张乡北张洼行政村北张洼自然村的5名高中毕业生相继接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其中,考上一本的有3人,二本、大专的各1人。

北张洼行政村位于底张乡西南部6公里处的岭头偏远地区,全村695口人,5个自然村,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山高地薄,祖祖辈辈的庄稼人随山就势开垦梯田,种些小麦、玉米赖以生存。 该村是革命老区村。这里,人杰地灵,曾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赵连第是井凹人,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后来任云南军区团级干部,79年转业洛阳铜加工厂,任车间主任。他弟兄四个,一个侄大学毕业在三门峡退休,70多岁;有个侄孙女大学毕业10多年了。程红喜,解放前参加革命,曾任农会主席,1951年,农会转为村时村里工作十余年,为村里发展做出了贡献;程洪喜大孩子程彦超,南下干部留四川,曾任成都轻工业局副局长,副师级离休高干。老二孩子程彦武,参加过西藏平乱,兰州军区军训部正营级参谋,洛宁张村电站退休。程虎申,农会副主席,在反匪反霸斗争积极踊跃,面对敌人的严刑宁死不屈;程兰,解放前在兴华镇下毛原村碾子场被敌人迫害;祁青章,解放战争牺牲。赵怀礼(后凹村的,村里有个博士)、程黑兰为抗美援朝做出贡献。

一个小村庄仅仅北张凹自然村,今年就有5个高中毕业生被大学录取,乡亲们都高兴得合不拢嘴,这几名学生刻苦读书的事在附近几个村庄传得沸沸扬扬,正在读书的学生和学生家长都受到了很大鼓励,有了学习的榜样。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 北张洼村,村风淳厚,村民质朴,从古至今,重视教育,代代相传。早在民国年间,北张洼村民就自筹资金,聘请先生办起了私整,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所以,这里的村民将上大学当成了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解放后开始,祖辈们一直秉承耕读传家、重教启智的传统,这里考上大学的农家子弟,每年都会成倍增加。解放前的程根、程相府(58年兰州大学)、程长锁、程六民(83年郑州大学法律系)程笑天(洛阳师范大学法律系,现就职于洛阳市高新区纪检委;程志卫等(78)6人全部考入高中,程作良考取重点中学招生笫一名,郑江鹏选入县宏志班。郑心雨,河南师范学院毕业,拟考公务员;程鹏,四川西华大学(成都市);程大千,中国矿业大学,后来考上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现为南京市交通学院能源公司副高级工程师。程笑地,现天津民航大学读大四。范河村有个一高毕业84年的大学生,矿业大学毕业在平煤集团电厂,56岁了,另个姚康去年600多分在上大学。在这里,家家户户比的不是吃穿,而是看看谁家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因为这不仅是家庭的荣耀,更是孩子摆脱贫穷的唯一出路。“我从小失去父亲。1983年的夏天,16岁的我考上了郑州大学法律系。当年洛宁一高中应届毕业生只有3人被录取。那2个是可能是大专,只有我本科。当时郑州大学法律系的含金量相当现在的985,”回忆起当年考上大学的情景,在县纪检委退居二线的程六民依旧显得非常兴奋。他说,在我们村,头等大事就是孩子读书。那一年他在县一高中参加了高考考上了郑州大学,后来被分配到县人大法工委、县检察院反贪局工作。本村的程章锁,1958年考入兰州大学。当时的兰州大学比武汉大学还有名。今年,程佳希、程笑雪、郑梦博等分别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一本学院录取。郑龙龙,考入河南工学院(二本)。程佳希的父亲程永涛自豪地说:“我们没有什么教育经验,就是告诉孩子,我们是农民家庭,学习是你到外面开阔视野的唯一机会。现在党的政策好,农民也富裕了,只要娃愿意读,研究生、博士一直供下去。”

为了让孩子上好学,家长们勤劳苦干,节衣缩食,克服种种困难供养学生。村里逐步兴起了“不比金,不比银,就比家里能出人”、“不比楼房比学生、不比财产比希望、不比排场比教养”的风气,村民们都以子女学习好为荣,以考上大学为傲,就连学生之间也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重视教育的传统,让这个村子不比吃、不比穿,就比孩子教育的风气一直浓厚。越是条件差,越是要读书。“村里崇文重教的学风家风、村民们向上向善的执着精神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是我们村振兴的力量源泉。”村支书赵选民如是总结。几百年来,这种观念已经深入村民的骨子里。重教之风早已在北张洼村兴起,“大学生村”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

大象新闻·河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编辑 晨阳

文章关键词:大学,孩子,考上,&rdquo,学生 责编:逯晨阳

热点推荐

更多>

热点视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