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河南新闻广播记者/朱圣宇 实习记者/杨灿
↑点音频·听“致富树”
9月23日,据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河南新闻联播》报道,昔日兰考“三害”中,黄河风沙最为严重。焦裕禄带领干部群众栽下泡桐树挡风压沙,从此干事创业的“亲劲、韧劲、拼劲”深植河南兰考大地。如今,一代代兰考人弘扬焦裕禄精神和黄河精神,立足特色优势发展产业,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昔日的“治黄树”也成了人民的“致富树”。系列报道《大河奔腾 河南行记》,推出:治黄泡桐长成“绿色银行”。

“这里是兰考县徐场民族乐器村,在我身边有很多精致的民族乐器,这些乐器与当年焦裕禄同志种下的泡桐树密不可分。”近日,河南新闻广播记者到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民族乐器村进行了蹲点采访。
记者走进一家名叫“墨武琴坊”的院子,弹古琴的小伙子徐亚冲道出了答案。“我们村子里面家家户户在做的像古筝、古琴、琵琶、阮等一系列的民族乐器,音板都取材于泡桐树。”

工坊里,一摞摞泡桐板整齐摆放,精美的古琴楚楚有致。徐亚冲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起,当地人发现泡桐是制作乐器音板的上佳材料,便开启了这一致富门道。“像我们家一年收入大概有几十万,其中最好的一张琴卖过18万。村子里也有很多人在做直播,也带动了各种物流来村子收发快递。如今兰考的泡桐树也成为了我们的致富树。”

参观者、采购者、物流员,不时有人来到村里。音乐爱好者薛先生表示,来到兰考音乐小镇之后,听到这里的琴声很优美,看到很多民族乐器,感到很震撼。

昔日的兰考,到处是黄河改道形成的风沙灾害。1963年,焦裕禄带领干部群众找到了广植泡桐治理风沙的良方。
“当年焦书记种泡桐,就是为了防黄河风沙。现在我们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对黄河重在治理,如今的黄河已经形成了一幅壮美的和谐画卷。”兰考黄河河务局副局长高钊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泡桐在兰考也“长”出民族乐器产业,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兰考县民族乐器产业链链长张卫波说,如今兰考已是“中国民族乐器之乡”。“现在中国民族乐器行业95%以上的音板取自兰考泡桐,兰考共有各类民族乐器生产企业287家,年产值近30亿元。仅堌阳镇现有民族乐器生产企业187家,带动了近1万人就业,年产各种民族乐器70万台把,产品畅销国内外。”

作为焦裕禄精神象征的泡桐,在当地带动的不只是乐器产业,还有整个木制品行业。
在兰考家居产业园,一座座厂房并排矗立,工人们忙着刨板运输。从事木制品出口的兰考三环实业集团总经理王伟介绍,20多年来,企业产值和用工量都翻了十倍,这些与党员、干部、员工传承焦裕禄“三股劲”密切相关。“有时候有困难了打个电话马上就能过来,帮助我们解决我们贷款贵的问题、企业升级改造的问题。所以说现在我们兰考县家具行业的职工和干部都很有干劲。”

在厂房里,记者还见到了兰考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栗慧,正在询问企业生产情况。她说,无论是驻守园区的他们,还是对接企业的“首席服务官”,都铆足了“亲劲、韧劲、拼劲”为产业发展找路子、出良方,和项目“结亲”,搭建起政企沟通联络的“绿色通道”。
“我们持续弘扬焦裕禄同志三股劲,在服务岗设立了就业保障办公室、金融服务办公室、惠企政策办公室,依托线上线下对企业进行全方面的服务。”栗慧表示,2016年以来,大自然等6家上市企业和立邦等40余家行业及配套龙头企业落户,带动全县现代家居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大关。

发展“泡桐经济”,兰考吸引了多家上市企业入驻,带动6个乡镇专业园区发展。目前兰考县木制品相关企业达1700多家,产值突破320亿元,带动8万人就业。成为河南省唯一获批的“木制品进出口基地”,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
琴瑟和鸣,余音袅袅。如今黄河故道上的千万泡桐树已成兰考人民的“绿色银行”。走在音乐小镇、金融小镇,漫步乐器村、蜜瓜村,看着“焦桐”牌、“中州”牌,深深感受到兰考干部群众“三股劲”的力量。
从一棵树到一张琴,从一种精神到一条路子,如今的兰考,已是县域治理“三起来”的样本,多姿多彩的幸福城。
【2022年9月23日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河南新闻联播》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