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最牵挂、花的精力最多的一件大事。
六月的中原大地一派丰收景象。放眼望去,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一个个美丽乡村焕发新颜,绝对贫困已成历史记忆,几千年所遥望的小康已成现实。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崭新的梦想正在铺陈。
“周祖宏:人家来咱家买茶叶,说,老周,你炒茶有名,还没你外孙女有名(笑声)……”年近七旬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信阳毛尖制茶大师周祖宏没想到,自己还不如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
拍视频开直播,一边售卖茶叶,一边推广茶文化,25岁的肖珺景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乡土门村,开始了与祖辈、父辈们不一样的茶农生活。随着茶乡的“网红”越来越多,信阳茶叶香飘万里。目前,信阳市约有120多万人从事茶产业,年产值达150亿元。“我姥爷他炒茶炒了58年,我爸炒了30多年。对他们来说,茶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生计。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从而更好地推广信阳茶和信阳茶文化。”
一杯清茶,两盘瓜子,搭配着唱了几百年的怀梆戏,大南坡人的下午茶时光总是那么惬意。废弃多年的大舞台被重新启用,早年解散的怀梆剧团又响起了熟悉的唱腔。谁能想到,短短几年,一个一半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的省级深度贫困村,能彻底脱贫摘帽,并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焦作市修武县大南坡村地处太行山区,南北有山,地下有煤,早年间曾因“煤”而富。肆意开采不仅破坏了大南坡村的环境,也使村庄在资源枯竭后一蹶不振。大南坡村村民:“地下都是空的,正犁地了,掉到窑带缝儿里头了。”“兜里没钱,也不知道能干啥。”
承载着村民乡愁的小村庄如何再次焕发新生机?2019年,修武县提出了“美学经济”引领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理念,大南坡村被选为首批试点村庄。安徽大学副教授、大南坡村文化发展顾问左靖:“我到这个村子来,就发现它公共建筑非常多,这样的话我们就有一些用武之地了。”
荒草丛生的大广场被改造成“方所书店”,早已荒废的老供销社整饬一新,现在是著名文创品牌“碧山工销社”的连锁店。这里不仅销售旅游文创产品,还设置了村民的农产品销售柜台。村子美了,游客多了,村民们的“旅游饭”越吃越香。焦作市常务副市长郭鹏:“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复兴之路,美学路径。让乡村振兴成为一个多赢的工程。”
美丽乡村吸引来的不仅有游客,还有前来“取经”的王万才。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南阳市唐河县王庄村的王万才把他的脱贫故事浓缩进了一本厚厚的日记里。
喜爱读书写字的王万才被村民称为“王秀才”,因为唯一的儿子身体残疾,不能自理,感觉生活没有奔头,他干脆每天用酒精麻痹自己,彻底“躺平”。王万才的帮扶人是唐河县县直工委副书记郭有霞。在郭书记和工作队的帮助下,王万才租了6亩地,第一次尝试种植地膜西瓜。没想到当年就挣了1.8万元,尝到甜头的王万才把网名“老树西风”改成了“老树逢春”。“我的这个脱贫日记,也是要让乡亲们知道,等、靠、要、没有出路,只有振奋精神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脱贫后的王万才不仅入了党,还当上了村里的党务专干,他正和村两委班子一起谋划王庄村的美好未来……
记者手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信阳茶乡的新式传承,焦作小村庄的“美学变形”、南阳“老树西风”的脱贫日记……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小康再到乡村振兴,一个个精彩故事汇聚成了“中国梦”的河南实践。八年攻坚路,河南举非常之力,下非常之功,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百年奋斗,再启新程,“追梦”路上,接续奋斗的中原儿女必能绘就出更加出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