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1月17日晚,华中农大一名参与举报教授黄某某学术不端的学生,告诉南都记者,“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赌上了自己的学业、事业,希望违反学术道德的老师可以得到应有的处罚”。
这名学生的话,让人读出了荆轲刺秦王时的悲壮。
这些参与举报的学生,很清楚如果举报不成功的后果,但他们依然选择了义无反顾。我们很同情这些学生的处境,但同时也有疑问:什么原因逼得这些学生要公开实名举报?
11名学生的举报内容,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包括“篡改编造实验数据、拼接修改实验图标及数据、改动实验结果、抄袭论文”等)、涉及到的人数很多(包括3名博士生和13名硕士生)、涉及到的论文很多(15篇paper和19篇本、硕、博学位论文)。
奇怪的是,为什么在学生举报前,学校没多大反应?学生反映的那些问题,比如“课题组实验室的实验器材严重缺失,连天平也没有”等情况,学校就一点都不知情吗?这么简陋的实验条件,怎么可能发表那么多论文?
目前并不清楚,学生在公开举报前,校方是否已经收到过举报,但从学校的回应看,校方显然还未对此进行过任何调查。这不难让人判断,在此事上,学校的主动反学术不端机制,已经失灵了。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的学术不端治理机制,比较完备。
例如《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等的颁布,都对反学术不端,有着相应的对策,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术不端治理机制中的启动机制还需要完善。目前的启动机制,多是被动启动,即在公开举报等外部压力之下,学术不端治理权主体(科技部、基金委及高校、研究所等)才会决定启动,而主动启动的并不多见。
去年4月27日,科技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通知》后,多所高校才提出“彻底清理学术不端问题论文存量”,这才有了主动启动举措。
由于不少高校的反学术不端机制,并非是一个完全独立于现行科研体系之外的正式机构,且缺乏公开性、独立性、专业性和强有力的授权,所以很难长出锋利的“牙齿”,致使对大量学术不端事件的调查、认定和处理或走过场,雷声大雨点小;或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甚至不了了之。学术不端“低成本”、“零成本”的局面,也造成了很难撼动涉事者的权位,也很难杜绝其或明或暗的事后报复,这或是华中农大学生举报时,要赌上前程的原因所在。
在华中农大这次学生举报事件中,很容易看出这所大学的反学术不端机制,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它没有按照科技部的要求,对本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论文进行自查和清理,才闹到学生公开举报、被动启动调查的地步。
当然,目前它最要紧的工作,是彻查被举报的黄某的问题,并将其作为校方向学术不端宣战的契机,建立一个时刻在线且长出“牙齿”的反学术不端机制。
赌上了前途,莫名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