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名副其实的第一,才是真的第一。
据《湖南日报》报道,11月27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岳阳调研,不打招呼暗访了洞庭湖博物馆,要求针对博物馆建成后长期闲置的问题,深入研究可持续、有效益的运营机制,有效盘活公共资源。
博物馆建成后长期闲置问题,显然并非洞庭湖博物馆一家的问题。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如安徽芜湖市徽商博物馆、江苏盐城的中国海盐博物馆等,都曾传出长期闭馆的新闻,甚至有些地方的博物馆,还传出烂尾的消息。这在风起云涌的博物馆建设热中,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图源:新湖南客户端)
不可否认,每个城市都希望能像西班牙的毕尔巴鄂一样,通过创造一个博物馆,复兴或带火一座城市。然而,巨额资金、明星建筑师、夸张设计、高调宣传的方式并非每次都能奏效。巨额投资是否会打了水漂、美丽创想是否会化为泡影,这是需要认真考证的。
洞庭湖博物馆的模板,是日本琵琶湖博物馆,即通过一座博物馆来展示一座湖泊所蕴藏的丰富生态资源、深厚文物底蕴以及历史变迁。日本琵琶湖博物馆已成为日本的一座文化地标,而洞庭湖博物馆也希望成为岳阳乃至湖南,继岳阳楼之后的文化新地标。
这个愿景是好的。但如何把好的愿景落地成真,才最重要。主体工程需要多少投资、后续展陈及运营需要多少资金、资金是否能够得到充足保证、自己能吸引人的看点又在哪里……这些问题,显然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规划清楚。尤其是在后期运营规划上,应该有切近实际的通盘考虑,这也是博物馆能够长期维持下去的关键。
从现有资料来看,洞庭湖博物馆计划投资9亿多元,2018年12月主体工程验收完毕后,已经花费了7.8亿元。但在2020年12月,三楼规划展览馆开馆后,因文物征集难度大、经费缺口大、后续运营成本高等原因,新展陈大纲还未建设实施,洞庭湖博物馆建设就处于停工状态,三楼规划展览馆就暂停对外开放了。
(图源:新湖南客户端)
从“经费缺口大”等词汇,可以看出该馆的后续资金绝非小数,而展陈、运营等也的确需要较高的经费,该博物馆的确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但最关键的难题,还是馆藏文物的征集问题,这个可谓是难题中的难题。虽然洞庭湖博物馆除了文物馆之外,还有规划展览馆、水族馆、鸟类馆等,但文物馆却是决定其为博物馆看点的关键因素。
博物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要为社会、民族、地区保存特有的文化遗产。要保护,就要有收集,增加馆藏是很重要的任务。目前,我国一个大馆能拿到的征集费,通常每年可能不过几百万元,但现在文物价格被炒得畸高,想征集到一件像样的文物,动辄就需要上亿元,有时一副画就需要几千万。
有博物馆无文物,有好博物馆无好文物,博物馆成为有骨架而无血肉的“空壳”的现象,并不乏其例。这是洞庭湖博物馆首先要想到的问题。有民间博物馆馆长谈到一个博物馆开馆的条件时就曾说,首先就要有独特的藏品,没有二十年以上的收藏积累,不断研究、发掘藏品的价值就没有开馆的条件。这对于一家新建的博物馆而言,显然太难了,解决有博物馆而无文物的尴尬就不容易,如果要再想征集到独特的藏品,肯定得下大功夫,而且还得花大血本。
洞庭湖博物馆获称“中国湖泊第一馆”,显然并不能只有一个空架子,要做名副其实的“第一”,就得下点大血本,下点真功夫,这才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毕尔巴鄂”。洞庭湖博物馆后续该怎么做,这值得关注。
继岳阳楼之后的文化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