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张莉
曝光恶行反被索赔,给大家上了一堂“社会课”。
日前,长沙的一位母亲情绪失控,殴打并用椅子欲砸女儿,江先生和同事上前阻拦,并将事发视频发布上网。
视频经过传播后,该女子多次来到餐厅,称其不该把视频上网,并扬言要死在餐厅里。经当地派出所调解,江先生向对方赔偿精神损失费及医药费1万元后,主动向老板提出了辞职。

看了新闻后,不少网友同情员工的遭遇,明明出手阻止孩子被打,做好人怎么落得如此下场,丢了工作又赔了钱,当事人抱着花钱消灾的心态,没有继续深究责任划分,让围观群众错愕。
一段视频,在网络和流量的加持下,被赋予了更多元素。
母亲打女童已经涉及违法,员工在阻止打人行为后,应该主动寻求警方处置,叙述现场事实配合取证,让违法行为得到公平公正的裁决。而不是图一时之快,将其曝光博关注,把未经打码处理的视频公开传播,即使涉及公共区域事件,也可能侵犯对方的隐私权、肖像权,容易形成大规模网暴。

生活处处是法律,功过不能相抵,情与理都不能“超纲”。
最近,火爆全网的“地铁判官”,一个巴掌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公众期待用正义维护社会秩序,更呼吁不能用违法来美化正义。
公众的“正义感”要基于事实依据,背后的法律问题更要厘清,论法不论心,伸张正义不该鲁莽,还有要边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