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9月19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华师历院”,发布情况说明:近日,“华师历院”公众号因把关不严,一篇推文造成不良影响,深表歉意。学院深刻检讨,已对相关人员予以批评教育,深入开展问题整改。学院将举一反三,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引导,加强公众号管理。

又是“深刻检讨”,又是“举一反三”。
“华师历院”的态度,蛮沉痛的。毕竟,闹了那么大一个笑话,总得给舆论一个态度。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文,引用被虚构的《诗经·彼阳》,利用谐音梗骂人,这种做法,既失了“历史”的份量,也伤了“文化”的颜面。
《诗经·彼阳》,是一首坊间流传的伪造古诗,这“诗”猛一看颇有点《诗经》的感觉,但里面词句生搬硬造,语意也不通顺,通篇都是用谐音的方式来骂人。这首诗用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不会产生多大的波澜,大家看后一笑而过。但用在一所知名学府历史文化学院的官方公众号上,就不是无伤大雅的事儿了。

说起华中师范大学,他的中国史研究一直在国内享有盛名,熟读《诗经》、研究《诗经》的师生又不在少数,并且“华师历院”的公众号上,也曾多次发表文章介绍《诗经》。要说其历史学院公众号的小编对《诗经》没有涉猎,让人不大相信。现在又把一首这么粗俗的假《诗经·彼阳》发表出来,更是让人匪夷所思。
出了这样的“乌龙诗案”,本该反思的是“华师历院”公众号的相关人员,但在舆论的声音里,却有部分网友将“板子”打在了引用这首诗的学生身上,认为用阴阳怪气偷梁换柱的手段对待军训,不配读师范大学,“必须开除”。

但这板子似乎打歪了。从现有的信息来看,“华师历院”公众号发表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关于新生对于军训感受的采访稿。《诗经·彼阳》是被采访学生谈自己的军训感受时,所引用的。目前并不清楚被采访学生是否确有其人,采访是否正式?
但即便确有其人且是正式采访,出了问题也不能把板子打在学生身上,因为采访内容是否合用,还需要采访者和小编及主编决定。所以出了问题,跟学生没多大关系,开除引用“伪诗经”的学生,是无稽之谈。

要追究责任,也只能追究“把关不严”者,是他们的审核不严、专业水准不高和责任心不强,导致了学校的名誉受损。如果他们稍微有点责任心,随便搜索求证一下,也不至于闹这么大笑话了。
高校负有教书育人的责任,也承担着公共教育的责任,即便是在自办公众号这么不起眼的地方,也应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出了这么一档子“伪诗经”事故,高校们也该“举一反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