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徐先友 平顶山台记者 徐艳丽 石磊 文图
烧液、取液、吹拉、平底……短短不到30秒钟的时间,一支天蓝色、细腰、窄颈、大肚的玻璃器皿,素有“天下第一琉璃”之美誉的“琉璃不对儿”就出现在记者面前。这是12月5日下午,大象新闻记者在平顶山市石龙区龙兴街道北郎店社区1号琉璃工艺体验店亲眼目睹到的神奇一幕。
“村民一般从每年10月份至春节前夕开始生产制作,熟练的情况下,每天能制作800支左右。”北郎店社区党支部书记王小社告诉记者,该社区村民总人数 494户 2196人,目前从事琉璃不对儿工艺的作坊有40余家,产品通过抖音、快手等线上销售,远销上海、云南、湖南、湖北、安徽等全国近20个省市。
“琉璃不对儿”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玩具,是将玻璃、烧碱、铜、萤石、铁等原材料混合,烧制出液体玻璃,再用铜管、无刃剪刀造型、吹制而成。据老艺人介绍,16世纪70年代,山东琉璃艺人房道修将“琉璃不对儿”制作技艺传入平顶山市石龙区龙兴街道北郎店社区。当地人看到“琉璃不对儿”工艺并不复杂,便开始学习制作,至今已有400余年制作历史,鼎盛时期,当地的琉璃不对儿作坊达160余家。
为了让琉璃不对儿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近年来,北郎店社区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邀请艺人走进学校和社区,向孩子们和居民展示琉璃不对儿的制作过程,讲述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此外,社区还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建立师徒传承关系,为年轻一代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确保这一传统技艺后继有人。
为更好地解决琉璃不对儿生产多为散户、生产利润较低的问题,北郎店村成立了琉璃不对儿生产合作社,整合村里的生产资源,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规范制作流程,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通过集中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如今,当地的“琉璃不对儿”年产值已达到300万余元,这个不起眼的“小玩具”让越来越多的北郎店村民过上了好日子。(编审 许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