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徐先友 通讯员 黄志恒 文图
平顶山,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在很多人眼里是一座典型的“煤城”。然而,细细梳理、探寻这座城市的文化根脉却会发现,“煤炭”只是表象,作为古地新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才应该是它真正的标签。
文化根脉,浸润古地新城
历史遗存众多。平顶山文物古迹众多,且遗存形态较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在此均有考古发现,现留的宝丰父城遗址、叶邑古城遗址、保安古城、鲁山犨城遗址等历史久远、文化厚重。辖内郏县冢头镇、堂街镇临沣寨、李口乡张店村、茨芭镇山头赵村和宝丰县李庄乡翟集村等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在全省占比超三分之一。全市现有各级各类不可移动文物5273处,名列全省第四,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名列全省第三。1996年应国墓地考古发现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历代名人辈出。平顶山人杰地灵,在不同时期涌现了许多英雄豪杰先贤圣人:刘姓始祖刘累,在此建立尧祠;生于鲁山的墨翟,提出“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平等兼爱”的思想观念;叶公沈诸染筑陂治澧,勤于政务,问政于孔子,得到“近则悦,远则来”的治理方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名列“汉初三杰”之首;东汉军事家冯异被人敬称为“大树将军”;食疗学鼻祖孟诜所著《补养方》开启世界营养学先河;唐代诗人刘希夷因写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名句;抗金名将牛皋身经百战,御敌战功彪炳史册;清代文学家李绿园所著《歧路灯》描绘了18世纪中原地区的世风民情;五四时期出身贫寒的诗人徐玉诺成为“中原诗坛开路人”;生于宝丰的崔琦,是第六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此外,还有历代先贤至圣、文人墨客到此为官或漫游,如孔子、诸葛亮、李白、韩愈、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欧阳修、范仲淹等。他们的活动记录了鹰城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生活场景,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记忆。
文化资源丰富。平顶山既是工业新城,也是文化名城;既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又是中国曲艺名城、中国书法城。市内有旅游资源单体4205个,名列全省第二,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45家,其中5A级1家、4A级12家、3A级25家,其中尧山—中原大佛景区不仅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还是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区,尧山温泉景区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辖区内有千手观音证道祖庭香山寺、千年古刹风穴寺、国家重大考古发现汝官窑遗址、苏轼父子三人的安息地三苏园、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县衙叶县县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街书会、河南曲剧、宝丰魔术等名扬中外的文化瑰宝,汝瓷、官瓷、花瓷等烧造技艺名冠古今,以汝瓷文化、魔术文化、曲艺文化、衙署文化、三苏文化、根亲文化等为代表的文旅品牌享誉省内外。
文化文艺活跃。近年来,平顶山充分发挥中国曲艺城资源优势,重视文化活动的推广宣传,相继举办了三届中国曲艺节、全国戏剧“梅花奖”大赛、中国书法兰亭奖大赛、“三苏杯”全国诗歌大赛、“美在鹰城”全国摄影大展、中国杂技“金菊奖”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拥有10多项国家级文化品牌。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119个,实施“中国曲艺名城”助推文明鹰城“艺”起来行动计划,用文艺讴歌时代、引领风尚、滋润心田,广泛开展“送戏下乡”“文艺轻骑兵”“寻找村宝”“乡村音乐厅”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平均每年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2.6万余场次,服务惠及群众60余万人次。
兴文化研究 助力鹰城发展
河南省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工作开展以来,平顶山把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工作作为梳理平顶山文化资源历史脉络、挖掘阐释历史价值、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科学谋划精心部署。市委常委会“第一议题”多次学习文化发展相关专题,市委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把脉定向,多次深入宝丰、鲁山、叶县等地调研文化工作,明确提出打造“文旅康养城”目标,项目化保护、传承和展示平顶山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出台《平顶山市“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建设文旅康养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规划方案,清单化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制定《河南兴文化工程平顶山文化研究计划实施方案》,召开工作推进会安排部署各项工作;广泛动员全市社科界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多种形式开展学习研讨,引导社科力量挺进网络主战场,发挥好智库作用。
深化当代发展研究。组织社科理论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围绕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文化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专题研究,目前已形成的重要成果有:地厅级以上项目30余项、专著2部、论文8篇。其中较为典型的有: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纪委实现自我监督的路径研究——以pds市县(市区)纪委为例》;2022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2022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重大项目——推进河南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等;坚持以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评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等为抓手,推进社科研究项目化。近3年来共评选出有关平顶山市当代发展研究的优秀社科研究课题近百篇,优秀成果十余部,形成一批诸如《平顶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总体现状与前景展望》及《平顶山市经济内生增长的科技动力研究》等高质量研究成果。
深化历史文化专题研究。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己任,成立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深层次、多角度挖掘整理伏牛山文化,出版《伏牛山文化圈概论》《鹰城古韵:平顶山》等专著。编制《中国汝窑(平顶山)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制定《平顶山市汝瓷文化保护条例》,出版《中国汝瓷志》《20世纪中国陶瓷雕塑全集》《中国陶瓷雕塑史》、《陶瓷修复工艺技术》等地方文化研究专著。有序推进张公巷窑址发掘工作,目前发掘总面积3800平方米。
平顶山市社科联与市文广旅局联合,邀请市域高校、相关单位的学者、教授组成调研组,对郏县铜器,宝丰酒文化、魔术,叶县叶公文化等十几项民俗民间文化系统调研。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拍摄《千年古县——郏县》《苏轼葬郏之谜》等地方文化纪录片,民俗视频《听说书,看大戏,马街书会庆新春》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官网专题展播,文学作品《高飞的江湖》《抽烟的马桶》等50多篇入选国家级刊物;马街书会再次入选2022年文旅部非遗司与年文化相关的非遗项目,受到文旅部通报表扬。
实施“非遗产业化”战略,吸引社会资本对接平顶山学院、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市文创产品研发中心,累计推出了文化文物类、文化非遗类、乡村民俗类等8个类别6300余个品种;编撰《平顶山文学大系(1979-2019)》,将平顶山籍作家作品集结成册;上线平顶山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推出了馆藏文物系列短视频《鹰蕴》,在学习强国、新华网等各大网络平台获得了数千万关注。
深化重要历史名人、事件和文化遗存、文献典籍研究。深入开发、研究、宣传墨学文化,扩大平顶山市与墨子渊源关系在学术界的认知度和在社会知名度,在平顶山学院成立“墨子学院”,组建以陈建裕教授作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制定了《平顶山市墨学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研究规划》;相继举办、承办了“鲁班故里与鲁班文化研讨会”“第四届国际墨子学术研讨会”“中国墨子文化发展论坛”“墨学与大学教育研讨会”,出版《墨学概论》《<墨子>句法研究》《平顶山墨子文化摭实》等专著;相继发表《“择务从事”与“言有三表”——论<墨子>中的言语交际原则》《论墨子的批判精神及其现实启示》《天志说与墨子经济伦理思想关系探析》《墨子荒政思想考略》等论文;史大观编著《全德全行清夺滍水——忠直方正元次山》、宋建新编著《东汉明贤樊英》、景慧芳编著《我们身边的历史》等,对平顶山历史名人进行细致梳理解读。
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市徐玉诺研究会将与平顶山学院等单位结合,全面挖掘、整理、推介三苏文化及徐玉诺文化,扩大省内外的影响,相继举办“纪念苏东坡逝世921年暨守护苏东坡云村民活动”“全国徐玉诺文化研讨会”等大型活动。平顶山市史志办牵头编纂出版《出彩鹰城故事》,以叙事的方式记录平顶山市一段段铭记史册的光辉历程、一位位可歌可泣的光辉人物、一个个生动精彩的动人故事。
对重刻《汝帖》、白朗起义、创建“同人书院”、组建“中原大学”“中原军政大学”、创办“豫西行政干部学校”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形成论文成果;积极推动省考古院豫西南考古工作站、河南省楚长城研究中心、省考古院旧石器研究中心、省夏文化研究中心豫西南分中心四个机构挂牌落地;宝丰汝窑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利用项目、叶县楚长城数字展示体验馆项目、郏县三苏园数字文化展示体验中心项目列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百大标识创意方案。
对明人王尚絅和清人张丙煐的文集进行整理,出版《王尚絅集校注》《张丙煐文集》;对馆藏《歧路灯》抄本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与整理,重新校注《歧路灯》,申报的“《歧路灯》清代抄本异文研究”课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最终成果《歧路灯清代抄本异文研究》将在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聚焦平顶山重要历史文化名人,整合出版了《平顶山市十大历史名人研究丛书》,包括《刘累》《墨子》《叶公》《张良》《韩棱》《冯异》《孟诜》《元结》《牛皋》《李绿园》十个分册。
多方汇智,打造鹰城文化品牌
采访中,记者获悉,不久前,平顶山制定发布了《平顶山市社科联2024年度调研课题指南》,《指南》中设立平顶山市兴文化工程专项研究,对其中加强县域特色文化传承和推广的实施路径研究,平顶山地域碑碣、墓志研究,以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为载体的平顶山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段店窑群文物及其在河南古陶瓷文化研究中的价值分析等34项平顶山兴文化工程有关内容做出专门指导,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开展调研。
此外,该市还依托和平顶山学院联合成立的产业发展研究院,锚定市重点工作,特别是“两城”建设、经济建设、平顶山兴文化工程等重点任务,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实践和理论层面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研究。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机制保障和激励措施,全面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建立年度评比、表彰激励机制,完善评审制度,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着力向研究计划重要成果倾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社科研究交流平台,围绕重点领域发展需求,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特色学院,建设一批市级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加大对各类社科研究机构、学会、协会、研究会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社科研究体系;聚焦当代发展和重要历史文化、名人、事件、遗存、文献典籍研究,整合社会组织、智库、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级社科力量,采取多种形式,打造特色学术活动品牌、鹰城文化品牌,助力鹰城高质量发展。”平顶山市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如是说。(编审 许继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