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西汉时期,西域之门渐渐打开。
汉明帝因崇尚佛法,因此派遣中郎将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人,出使天竺国求佛取经。
后来二人学成归来,称印度将正月十五视为参佛的良辰吉日,每到这天,便会召集众僧仰望佛祖“舍利”。
于是,汉明帝便将每年的正月十五作为重要节日。
佛教的传入,象征着汉朝实力的强大,文化的融合推动了历史发展,对于元宵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纪念佛教传入中国,汉明帝在洛阳城的雍关之西,专门建了一座“白马寺”。

此外,元宵节还与“平吕之乱”有关。
吕后去世之后,上将军吕禄在家中与党羽集会,打算彻底把江山变成“吕氏”。
不料被齐王刘襄提前知晓,起兵讨伐,在正月十五那日平定了这场叛乱。
汉文帝登基后,深感守护江山的不易,于是决定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与民同乐。
又因这天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人将“夜”称作“宵”,所以汉文帝正式将之命名为“元宵节”。
从此,这天夜晚,家家灯火通明,举杯相庆,这便是“闹元宵”的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