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端午与“非遗大年”相遇,河南广播电视台的“2025端午奇妙游”于5月30日如约而至。此次晚会以“端午二十四时”为线索,融合古代时辰观念与现代生活节奏,将节俗、非遗、养生与仪式巧妙串联。导演组带领大家探访节日中的文化记忆与生活碎片,展现端午节本真的节日之美、人文之意。以多元非遗技艺为文化内核,“2025端午奇妙游”回归端午节的节日本体,浸润当代,连接古今,把端午过成了一首阳气十足的山水田园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叹息穿越战国烽烟,在《离骚》的香草意象中凝结成永恒的文化密码。苏轼“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闺阁情趣,陆游“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的乡野记忆,共同编织出端午的文学图谱。
一、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
二十四时,既是一日之轮回,亦是一年更迭之基本单元。舞蹈《二十四时舞》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线,在色彩和光影变化中,再现湘西地区民众的生活习俗、历史记忆和非遗技艺,呈现出对生命轮回、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当巨大的鼓面闪耀灯光,在火红与月白之间交替变幻,舞者们或双手推鼓,或立于鼓上,或背靠鼓艰难前行,此时的苗鼓仿佛化作时间的轴线,喻示着岁月的流转与光阴的飞逝。当激昂宏大、震撼山河的苗鼓声轰然响起,女舞者们在苗鼓上纵情起舞,苗族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自然流淌。当头戴牛角的男舞者屹立于象征日月的苗鼓之上,刚劲有力的舞蹈动作与偾张的肌肉线条相互辉映,力与美的完美融合得以彰显。虚实相生的舞台情境中,苗族先民的无畏与坚韧被具象表达。
《二十四时舞》融入了苗鼓、苗歌、傩舞、银饰、八人秋等数十项苗族非遗,在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苗族人民劳作生息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舞剧的文化内涵。该节目对苗族舞蹈、音乐、服饰、习俗等艺术形式进行了全新解读,既遵循尊重传统精髓和本质内核,又打破了人们的固有印象,让观众在耳目一新中享受极致美感。与此同时,节目在表演中大量采用舞台原声,与现代灯光和音效互动,呈现出极富亲切度和代入感的迷人魅力。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屈原在《九歌·国殇》中热情讴歌勇往直前的猛士。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从“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编年史上,英雄气息不绝,始终汹涌澎湃。
《二十四时舞》以生动形象而又凝练隽永的舞蹈符号,奏响了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激昂乐章,彰显了端午节永恒的魅力——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承载着两千多年的文化记忆,传承的不仅是对民俗的守护,更是中华文明基因的延续。
二、独具匠心的节目构思
如果说《二十四时舞》展现出的是雄浑大气,接下来的创意歌舞剧《我的白素贞》和剧情舞蹈《龙舟少年》,描述的则是关于寻找自我、成就自我的励志故事。
编创歌舞剧节目《我的白素贞》用“戏中戏”的形式,为观众呈现出一场歌舞剧的角色面试。节目以艺人张小婉面试参演白素贞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怀揣梦想的年轻女孩,如何在主考官的循循善诱下不断发现自我、寻找初心的心路历程。节目的最后,在一小段豫剧《白蛇传》的戏曲演绎之后,那个从小热爱表演的女孩儿,终于向更多人展现了她站上舞台的意义——她成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白素贞”。
以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剧情舞蹈《龙舟少年》,同样是一个关于梦想的励志故事。端午来临,金沙小学的同学们接到了一个“龙舟少年”的舞蹈节目任务,班上一名听障女孩也渴望加入,可是音乐节奏对她来说,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老师和小伙伴的帮助以及自身不断刻苦的训练下,大家通力协作,帮助她实现了“舞蹈”梦想,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节目用舞蹈作为载体,讲述了一支少年舞蹈队不断成长、追逐梦想的励志故事。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唐代张建封的《竞渡歌》,生动描绘了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千百年来,血脉贲张、荡气回肠的赛龙舟,都会在端午节如约上演。不过,真正的传承绝非简单的复刻。《龙舟少年》通过一支少年舞蹈队的奋斗和成长,表达出端午节同舟共济、坚韧拼搏的“龙舟精神”,也体现出“少年强则国强”的时代意义,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国际儿童节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豫剧《白蛇传》是一个经典唱段,对演员的唱、念、做、打等功力都有较高要求。编创歌舞剧节目《我的白素贞》没有拘泥于单一表现形式,而是通过“戏中戏”的形式进行了突破和创新,不仅展现了演员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体现出匠心独运的节目编导效果,给人留下了更加生动而且深刻的印象。
三、观照自我的浪漫色彩
夏日,小院里的蔷薇花开得正好,门口插着艾草,爷爷浇花弄鱼,奶奶淘米做粽子,小男孩在院里小桌上对着花花草草一边发呆,一边写日记或者画着歪歪扭扭的画……歌曲《小圆满》以自然质朴的田园画风打底,着重挖掘和塑造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却充满生机和趣味的美好瞬间。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人间至味是清欢。《小圆满》歌如其名,描述的是平淡生活中的小圆满。音乐前奏响起,女主在花丛中伸伸懒腰,怀着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小男孩和他的世界。 随着歌曲展开,小男孩带着女主体验各种简单但充满趣味的田园生活。从麦田,到池塘,从包粽子到养蚕,从纺织染布到做花衣裳……大人们照旧做着自己的事情,孩子却对一切都充满童心与好奇。远离世俗的喧嚣,在内心修篱种菊、绽放美好,小圆满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大自在,也是一种反求诸己的大境界。
同样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还有舞蹈《橘颂》。说到端午,说到屈原,说到托物言志,就不得不说起《橘颂》。《九章·橘颂》歌颂橘树,实际是屈原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表达了诗人守志不移、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表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家国情怀。舞蹈《橘颂》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用舞蹈语汇诠释诗句,让观众感受到楚辞的浪漫、楚风的瑰丽。
从一个个青涩的橘子开始,赋予她情感,赋予她生命,使她们在自然之间见天地,见众生,也见自己。于是,自然万物便从此有了生命,有了美好的人格。节目通过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伟大诗人屈原在《橘颂》里塑造的美好形象,每一位演员既是坚挺橘树中层层的枝条,团团的硕果,也是这方热土上一棵棵根深蒂固的橘树。这是一次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跨越,用舞蹈传递出一个真理:现实之上永远有理想,即便在方寸之间,也永远无法磨灭我们对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
舞蹈《橘颂》的服装设计一边是一米的水袖,一边是贴肤齐腕的长袖,主体以绿色长裙及橙色为辅的点缀,通过独特的舞蹈编排,将水袖喻为树叶,将长袖喻为树枝,融合服装的特点来完美体现橘树外在的俊美,以及内在的精神品质。通过这个节目,不仅表达了对橘树的赞美、对爱国诗人屈原的赞颂,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和人格的追求。
四、展示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舞台
唐代文秀《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揭示了这个节日从自然节气到人文纪念的精神升华。当我们剥开青翠的箬叶,咀嚼的不仅是糯米的甘甜,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相系的情怀,恰是中华文明最珍贵的遗传基因。
张尕怂带来的歌曲《青叶裹星河》,歌词开篇用方言展现乐观生活态度,接着融入采艾草、包粽子等端午习俗,呈现热闹节日氛围。整首歌将生活、情感与端午传统相融,满含对生活的热爱与期许。
《荆楚岁时记》记载的“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观。苏轼“碧艾香蒲处处忙”描绘的民俗画卷里,刻画着祛病祈福的期盼。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其旺盛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更体现在始终彰显着“中国节日”的情绪价值:从爱国精神的激情传承,到民俗文化的广泛参与;从龙舟竞渡的壮观场面,到节日庆典的热烈氛围,端午的24小时生活美学,既是龙舟的热血、艾草的清香,也是粽子的甜糯、橘树的浪漫。
文化,乃国家之根、民族之魂。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精神传承的载体、凝聚共识的纽带,同时也是展示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舞台。通过“2025端午奇妙游”,不仅能够欣赏到多姿多彩、匠心独运的节目表演,而且能够解析端午佳节的丰富内涵,品味岁月积淀的丰厚底蕴,让我们对端午节根脉绵延、千年不绝的文化轨迹有更加清晰的感知。
这才是文化自信!希望多些这样的良心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