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搜索
消息
发布

百姓村官 ——追记武陟县西滑封村原党支部书记王在富

一个人,一辈子,始终坚持一件事情,为民谋利;

一个人,一辈子,始终坚定一种信念,脚踏实地;

一个人,一辈子,始终坚守一条底线,清正无私。百姓村官

追记武陟县西滑封村原党支部书记王在富

有这样一个人

55年前,他是寄予厚望的年轻后生,毅然挑起糠包村的破烂摊子。

55年后,他是备受推崇的睿智老者,一举创出乡村都市的不朽传奇。

这位在任四十余年的村支书,在不到0.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奋斗终生、一心为民,先后被中央授予时代先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他从最不起眼的原点,攀升到令人瞩目的巅峰。

这位农民的先行者,始终以强韧奋进而享誉,以新时期里的一贯先进而著称,感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典范,为87岁的人生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

他,就是王在富,河南省武陟县西滑封村原党支部书记。

生前,他赢得了百姓口碑。

逝后,他树起了巍巍丰碑。

2012年9月5日,王在富在给西滑封村青少年儿童讲村史(资料照片)。.jpg

做百姓官,彰显政治品质

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

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

这是王在富对一种理想信念锲而不舍的追求,对一种伟大精神矢志不渝的坚守,对一份殷殷重任念兹在兹的担当。

一面红旗,在豫北大地上飘扬四十余载。

坐落在沁河南岸的西滑封,如今是一座现代化气息浓郁的“乡村都市”。“中国农村第一高楼”的16层点式住宅大楼在沃野上拔地而起,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电力电缆厂、汽车弹簧厂、塑胶厂、等级面粉厂等十几家大型企业高大的厂房鳞次栉比,载货汽车络绎不绝……

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做百姓官、谋百姓事的王在富。

历史的镜头倒退55年,时光回溯到1959年的冬天,西滑封还是一个穷的叮当响的“糠包村”。凛冽的北风呼呼刮着,村民四处逃荒,饥馑遍地。

王在富“临危受命”,被公社任命为西滑封村党支部书记。

他只有三十一岁,那一年。

这个消息有点突然,可迎着面黄肌瘦的乡亲们投来的殷切目光,年轻气盛的王在富暗暗地下决心,“我当书记,一定要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不达目的,死不瞑目!”

决心好下,可村里所有的事都是“百废待兴”。

他刚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生产自救。他带领村里的年轻人,到黄河滩割水红芽,晒干后碾成粉,分给全村群众煮食充饥。他带领村民群众发展生产,种红薯、萝卜,渡过了难关。

这之后,为了全村耕地能够旱涝保收,王在富带领全村青壮年,往返20多公里,从沁河滩上运来了3000多立方米黄沙,把土地翻了两尺多深,又带领大伙儿在寒风凛冽的冬天一鼓作气打了12眼机井,做到涝能排、旱能浇。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科学种田,王在富和7名党员干部用了8天时间,骑车往返上千公里,到河北省邯郸地区何横村学习作物套种技术。

在王在富的带领下,西滑封农业连年丰收,粮食亩产大大提高,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还年年向国家交余粮,成为当时新乡地区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党支部成为全村人心中一面鲜艳的旗帜。

风云变幻的时代之中,一面红旗几十年不倒是一个奇迹。王在富带领西滑封一路艰难跋涉,身上的光环越来越多,步伐却越来越稳健。他,为何能成为一个善始善终的典型。这在人们眼中成了一个谜。

一个人,一个村庄,0.47平方公里,55年——这完全是他的主动选择。王在富与西滑封,凝成了一个血肉整体。

因为,他忠于共产党的理想,把自己完全放在老百姓中间;

因为,他是穷人出身,有穷人的体会,始终没把穷人忘了,没把可怜人忘了。

他的群众观,是由出身决定的。他所说的农民,是每个,是全部,一个都不能少。他之所以为劳苦大众献身,是为了让老百姓相信共产党,跟共产党走。就是这样一种朴素想法、一种血肉组合,使他的政治志向至大、至纯、至坚、至刚。

为了探求一条依靠集体经济、农民共同富裕之路,他时时充任着义无反顾的先行者、开拓者、使命者、集大成者。

改革开放之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大地带来了一股强劲东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遍地燎原。

当时的西滑封村已经拥有了全国所有的先进农业机具,农业生产已实现了机械化,同时,由于村办集体企业二十年的积淀,集体固定资产已近亿元。

面对这样庞大的家当,分还是不分,又一次艰难的选择摆在了王在富的面前。

打顺风旗易,迎顶头风难,他在风口浪尖已不是第一次了。

然而这一次,非比以往,非同寻常。

此时此刻,哪怕是一丁点的失误就可能使西滑封没有今天的发展成就。

一向直爽的王在富,陷入了沉默。辗转几个夜晚,他找来中央文件,带领村两委成员反复学习,仔细琢磨。“宜分则分,宜统则统”八个字让他豁然开朗。

王在富不满足于当“传声筒”和“收发室”,他顶住了“分”的潮流,同时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从西滑封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发展集体经济。

农民带头人,是王在富给自己的定位,他一辈子珍重这个身份,一辈子尊崇这份价值。

虽然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王在富却酷爱读书、看报、听广播。他勤于思考,思路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办事有主见,看人看事总是高出别人一筹。早年,村里买回拖拉机、收割机,从没学过机械原理的王在富摆弄几下就能熟练驾驶。用村民的话讲,“老书记是搁哪哪中。”

他是一个耿直的血性汉子,素来光头,身板壮实,眉目开朗,粗喉大嗓。他喜欢跟百姓一起劳动,汗水相映,思想相撞,肝胆相照。有人劝他说,“哪有书记这样干活,俺们是打心眼里不理解。”他一眼看到底:“一个人有自己的信仰,我就信仰共产党,信仰社会主义定能让西滑封富起来。”

他最踏实最幸福的时光,是在傍晚的路上。只要他停留,男女老少都会偎过来,说说笑笑一片融洽。村民们说,老王见过恁多大官儿,还平易近人,跟谁都爱开玩笑,问问老人,逗逗孩子……他是为百姓而活的,这是他的一种生存意志,一种生活意义。

王在富的人生犹如时钟,它的完美不在于走得快,而是在于走得准。他始终谨记:“咱是群众推选的当家人,当家就得为百姓执好政、掌好权,为群众谋利益。”   

 

总监制:李骏鸣
监 制:冯小敏
统 筹:谢 涛
责 编:芦晓晓
校 对:李大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200804   

 

责编:TJ

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
0
0

关于我们

常见问题

  • 登录注册
  • 帐号密码

服务

  • 客服中心
  • 新闻中心

扫一扫下载大象客户端

中国河南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15758号-8 豫新网备[2006]51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04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60512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nr.cn举报电话:0371-65889876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 邮编450008

首页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