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2日,记者来到位于河南省汝州市焦村镇水沟村世博生态园,循着远处不时传来的禽鸟清脆的鸣叫,记者在一排平房前找到了正在管理树木的生态园负责人戴凯华。
“目前我们园里种了15万株软籽石榴树,林下套种牧草,在发展绿色种植的前提下,我们还引进树下养殖项目,主要养殖大雁、乌鸡等,打造立体种养。”戴凯华介绍说,有了禽鸟的点缀,简单的苗木园变成了人工生态园,目前园内共有大雁4000余羽。
雁群 刚鑫雨 摄
说到养雁,戴凯华坦言“事出偶然”。“刚开始建立生态园的时候,我们只是单纯种树。但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一个问题凸显出来,树下杂草疯长,对果树不好。”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决定尝试采用“生物方法”来除草灭荒,购进大雁、乌鸡等禽类,利用这些草食禽类铲除“草害”,谁知效果竟出奇地好,几百亩的野草,没几天工夫就吃了个一干二净,而且大雁养殖具有颇高的经济价值,于是园子里这些雁就成了“常住户”。
林下养殖 刚鑫雨 摄
“相对于养鸡养鸭来说,大雁养殖简便易行且成本较低。”戴凯华告诉记者,大雁属于典型的草食禽类,主要饲料为杂草,玉米、麦麸等精料用量很少,而且大雁抗病性强,与低廉的养殖成本相比,大雁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其本身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大雁蛋更是味道鲜美、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更加关键的是,大雁不光吃杂草,还吃害虫的蛹和幼虫。
现在,戴凯华在摸索中基本实现了种养结合、循环化发展,并在种植养殖一体化过程中不断加强与完善,提高了生态园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病虫害,他们采用生物方法进行防治,如人工掏花丝、套袋、安装杀虫灯、悬挂糖醋液、种植向日葵等方式进行,在全园种草,不但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能调温保墒,所种牧草均为大雁的食料,大雁在采食过程中即控制了草害,所产生的粪便又及时肥了地;所种牧草同时也为各种昆虫提供了栖息场所,而乌鸡在不伤树的前提下充分捕食害虫,鸡粪也能提供相应的有机肥实现了全园区的生态、有机、循环发展,最终达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的高度统一。
(记者 刚鑫雨)
(编辑 焦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