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吴战通 通讯员 雷克林 张文灏/文图
6月9日,由中铁四局承建的河南交投集团济新黄河大桥,随着北锚碇最后一方混凝土缓缓浇下,这座世界首创的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锚碇全部施工完成。
济新高速黄河大桥位于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上游30公里,王屋山-黛眉山地质公园内,北岸与济源八角山隧道相接,南岸与洛阳新安荆紫山特大桥连接,是世界首创的地锚式回转缆悬索桥,同时也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回转缆悬索桥,其建成后,还将成为河南省单跨跨度最大的桥梁。大桥主跨555米,按双向六车道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00公里。
锚碇是悬索桥中主缆索的锚固构造,作为地锚式悬索桥的重要结构,将主缆一端稳定在锚碇上,主缆索中的拉力通过锚碇得以传入基础。济新高速黄河大桥共有南北两个锚碇,设计混凝土浇筑总量达16.6万立方米,重约40万吨。其中南岸锚碇已于2023年12月26日浇筑完成,本次北岸锚碇浇筑完成后,标志着大桥全面进入上部结构施工。
施工单位中铁四局黄河大桥技术负责人李波介绍,由于混凝土凝结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导致内外温差过大,从而出现开裂等现象。作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凝固时水化热的控制是重点。施工人员采用了低水化热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加适量外加剂,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及性能的条件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同时,在混凝土内埋置冷却水管,通过冷却水的热交换,降低混凝土结构的中心温度;通过混凝土分层浇注,部分水化热量可散失到空气中,振捣混凝土后的泌水较多时,及时排出模板外,保证混凝土表面无积水现象,有效地减少裂缝的产生;在浇筑的混凝土内部预埋感应测温温度计,随时观测混凝土内部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并用温度计测量冷却水管出水温度,根据观测结果,及时调整冷却水管的进水量和混凝土表面的养护措施。
据悉,自黄河大桥北锚碇混凝土浇筑以来,济新高速项目公司和施工单位高度重视,克服工期紧、任务重、要求高等各类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施工质量,确保施工进度,为后续索鞍安装及主缆索股牵引等上部结构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编审: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