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客户端
搜索
消息
发布

漯河:“泥腿子”评上农艺师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杨增强 通讯员 张俊霞 郭嘉琪

“太好了,没想到俺一个种地的农民也能评上农艺师,今后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更有底气了!”2月25日,漯河市人社局工作人员把新型职业农民农艺师职称证书送到前朱村村民陈付枝手中时,她正在田间和农技人员一起察看红薯出芽情况。

据了解,为让现代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漯河市人社局在省人社厅的支持下,2021年成为全省唯一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市,漯河市人社局工作人员告诉陈付枝,对获评农民职称人员,政府会在资金扶持、技术服务、项目合作、产品推介等方面给予扶持,将助企惠企政策向其创办的实体倾斜。

陈付枝今年57岁,六年前,乘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本已在北京市站稳脚跟的她在毅然选择回乡带领乡亲们致富发展。陈付枝所在的前朱村,地处偏僻,村民普遍较为贫困。陈付枝回乡后创办了豫垚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红薯、洋葱等农作物,并通过加工制造红薯淀粉、红薯粉条、酸辣粉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如今该合作社流转土地300多亩,年产淀粉600多吨,安置就业人员多达70人,带动了本村及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她还为村里修了一条宽敞干净的水泥路,出资、垫资配合村“两委”整治村里的坑塘沟渠,并围绕主街道建起文化一条街和文化亭,改善了前朱村村民的居住和出行环境。

走进豫垚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包包正在沉淀的红薯油粉整齐地排列院子的东南角。“这是做红薯粉条的主角,沉淀后的油粉和干粉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生产加工,就能做成筋道可口的粉条了。”陈付枝向记者介绍道。

车间里,一系列自动化生产设备正“轰隆隆”地工作着,十几个工人有序一边辅助机器工作,一边把成型的粉条搭在一根根竹竿上控水,随后再将其转入烘干室进行烘干定型。据陈付枝介绍,这一根根晶莹透亮的粉条也是前朱村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光是红薯的深加工就能带动前朱村及周边村93户242人增收脱贫。他们生产的粉条由于品质优良,市场供不应求,不仅畅销漯河周边,还远销北京。 “目前我们正在和北京的供销社谈合作,我还在网上报名了直播带货的课程,下一步我想把我们的红薯从线下带到线上,从前朱村走向全国。”陈付枝满怀信心地说道。

拿到职称证的陈付枝说:“晋升农艺师,是政府对我的鼓励也是鞭策,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种植特长,同时学习提升红薯育苗种植技术,为村民开展培训、解读政策、传授经验,让村里多一些农业人才。同时,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方向,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和乡亲们一起把合作社做大做强,共同建设和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责编:杨增强

评论1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浮生缘
0

共同建设和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查看全部1条评论

大象联播

TA的热门作品
    大象热搜
    换一换
      0
      0

      关于我们

      常见问题

      • 登录注册
      • 帐号密码

      服务

      • 客服中心
      • 新闻中心

      扫一扫下载大象客户端

      中国河南广播电视台版权所有 豫ICP备18015758号-8 豫新网备[2006]51号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504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60512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hnr.cn举报电话:0371-65889876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花路18号 邮编450008

      首页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