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韩争强 通讯员 张汇涛 马琼雯 文图
在禹州万家灯火里,在茫茫黑夜中,在话机旁,在电脑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没有冲锋陷阵,更没有千里奔袭,追凶擒顽的英勇事迹,有的只是认真严谨的态度和不分昼夜的坚守,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深夜黎明,他们始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守候着一方平安。他们——就是禹州市公安局指挥中心110报警服务台的全体民辅警。
“你好,禹州110,请问有什么能帮助您?”每天,这样的声音都在110接警大厅此起彼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021年禹州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共计接警35万余次,这其中既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有重大的刑事案件。110报警服务台的女警们全天24小时守候在工作台前,不断接警、派警、跟警、收集、反馈、报送,平淡的工作换来的是全市接处警工作的顺畅运行和禹州人民的安定与和谐。
把青春留在“电话线”里,把责任写在神圣岗位上
110接处警工作是公安机关执法办案、服务群众的“第一环节”,警情处置关乎工作质量。作为接警员,接到群众求助,面对各类警情,能沉着冷静,划好“线路图”,准确应对是必备的素质。
2022年伊始,新冠疫情突袭禹州,平日已经十分繁忙的110电话更加密集,接警量突增。联系疫情防控部门、认真解答疫情政策、调遣基层民警护送危急病人等新发问题应接不暇。
一次,110接到一名独自在家的老人突发急病需要紧急救助的警情,其子女因为疫情不能赶回家中,120也因车辆不足无法出诊,接警员第一时间安排民警紧急联系老人所在的乡镇政府,并指令辖区派出所协调疏通卡口,以最快的速度将老人送到医院,使老人得到了及时救治。
像这样救人于危难的情形在110报警服务台不胜枚举。一次,一个12岁的小女孩叛逆期失恋,想不开想要自杀,接警员多次询问位置无果,但没有放弃希望,一直在电话里耐心开导小女孩,就像邻家大姐姐一般,帮助她疏导心理压力,最终小女孩告诉了接警员她母亲的电话,但依旧没有告诉具体位置,接警员根据常年工作经验,迅速指令巡警和各派出所民警沿着辖区水域附近寻找,最终将已经跨在河边栏杆上的小女孩找到,及时送到了其母亲身边。
把委屈留给自己,把舒心留给群众
“大家接警的时候,语气一定要再柔和一点,再平易近人一些,做到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设身处地为群众所想。”每次例会上,指挥中心主任吴健飞都会强调服务态度问题,尤其是疫情期间,一些服务部门热线太“热”,滞留在禹州的人员或者缺乏物资的群众无奈之下把求助电话打进了24小时保持在线的110,接警员们急群众之所急,设身处地地体谅群众的危难,紧张有序地接处每一条信息,不放弃任何一种帮助群众的方式、机会。使110真正成为群众的连心线、暖心线! 这时候,“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110”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110繁重的接警任务练就了接警员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然而,有时候也会遇到让他们“无语”和难过的事情:会有喝醉酒的群众打电话莫名其妙的辱骂;会有报警人的不理解与不配合;甚至有的人谎称家中被盗,结果只不过是忘带钥匙,想让民警帮他开门,省去开锁工人的费用,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不可理喻的骚扰电话。接警员所受的委屈比比皆是,但是他们毫无怨言,每次从接起电话的那一刻起,温柔、热情的问候语就传到报警人的耳中,因为他们知道,选择了这个职业,穿上这身警服,就注定了他们的责任、义务,奉献与牺牲。
用少数的牺牲,守护万家的安宁
指挥中心的工作,也有太多的辛酸,每当节假日,大家都是万家团圆,指挥中心的接警员们却还在岗位上坚守。
疫情期间,从主任到指导员,再到每名接线员,全部坚守在工作岗位,通宵达旦的工作,实在顶不住的时候,靠着椅子就能睡着,指导员刘金红甚至熬夜熬的流鼻血。每个人都是有家有孩子的,但没有任何一个人谈困难,全部以岗为家,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指导员的老公也是一名警察,在疫情期间,两个人一起并肩作战在一线,在父母的影响和感召下,他们大女儿大学放假回来就参加了疫情防控志愿者,而小女儿已经一个多月都见不到爸爸妈妈,两个人只有忙里偷闲的时候才会给女儿视频。而这,只是禹州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警员们家庭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们付出了常人所不及的努力,当家庭与工作冲突时,他们的第一选择永远是工作、群众。
110,不单单是一个电话号码,更代表着一个生命“连心桥”,一头联着万家安宁,一头守护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人民群众的守护神,它一年365天,全年无休,它24小时安全守候,平时也许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每时每刻都守护着城市的安宁,在电波覆盖的地方,他们永远在线,在遭遇困难时,他们的声音是最动听的回应,他们用一根银线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平安幸福。
编辑:张红 审校:韩欣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