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吴战通 通讯员 薛永洁 卫哲/文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济源交通运输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交通运输局坚持改中求进的总体思路,不忘初心、团结拼搏、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着力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对外交通快捷化、城乡客运一体化、公共服务品质化、交通运输智慧化、行业管理法治化”,为服务济源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当好先行,各项事业实现了新发展、新跨越。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跨越
十八大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21年共投资21.2亿元,比2012年增长200%,十年间累计完成投资141.16亿元。呼南高铁焦济洛平段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济源人民的“高铁梦”将不日实现。新增高速公路里程38公里,通车总里程达140公里,2020年济源至阳城高速公路、济源至洛阳西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2021年沿太行高速公路焦作至济源段、沿太行山高速公路西延、沿黄高速公路武陟至济源段、济源至新安高速公路4条高速同步列入河南省“十四五”高速路网规划,并开工建设,这十年在济源高速公路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十年。新改建普通干线公路220余公里,郭木线市区至坡头段、小浪底北岸公路改建工程、温邵线罡头至李八庄改建工程、卫柿线济源境一级公路改建工程、新建南太行旅游公路等项目相继实施完成,8条干线公路在济形成“二环二纵六横”骨干网,路网密度达到24.62公里/百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通村入组工程等,扎实开展“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县)创建和“美丽乡村路”建设工作,十年来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469公里、危桥3147延米,提前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的目标。扎实推进黄河小浪底库区港航设施建设,依托黄河小浪底水库逐步开辟航道,航道里程达到70公里,持续维护桐树岭、张岭、西滩岛、孤山霞4座客运码头,通航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有力提升。
十年来,济源集铁路、公路、内河航运于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建设,公路总里程达3710公里,路网密度达1.91公里/平方公里,路网结构更加完善。
综合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深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不断完善营运布局,服务群众便捷出行,新改建邵原镇客运站、综合汽车站和客运南站3个客运场站,开通延伸城乡客运线路7条,新增城乡客车74台,所有建制村实现村村通客车,并荣获河南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市)荣誉称号。高效开展河南省“公交优先”示范市创建,率先在全省实现城区公交全免费,调整开辟市区公交线路11条,购置更新公交车182台、出租车867台,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22.8%,清洁能源公交车普及率达91%,成为全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新开通济源至三门峡、驻马店、郑州东等市际客运班线,开展济源至郑州、济源至新乡、济源至洛阳定制客运服务,济源至洛阳、山西晋城进入5元票价时代,群众出行更加便捷顺畅。积极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加大货运市场扶持力度,新增货车7571台,新增物流企业213家(其中网络货运企业10家)。积极发展水运市场。
截止2021年,济源拥有水上船舶26艘1906客位,较2012年新增客位1082个。济源—连云港铁海双向班列、柿槟物流园区公铁多式联运工程等入选河南省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绿色货运配送快速发展,济源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
行业治理能力全面迈上新台阶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不断革新。抢抓发展机遇,先行先试,十年间,相继完成路政和运管体制改革,率先在全省挂牌成立济源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率先在全省成立交通综合协调中心,统筹协调铁路、高速公路、通用航空建设;率先完成交通运输执法体制改革任务,挂牌成立济源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实现了“三减少两规范”(即减少多头执法、减少多层执法、减少执法事项,规范执法行为、规范执法队伍);加挂成立市邮政管理局,强化邮政、快递业发展管理需求,补齐监管短板;转型成立市交通投资集团公司,做大做实综合交通建设融资平台,统一、高效的大交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迈出坚实一步。
客运经营体制改革圆满完成。全面启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改革城市、城乡客运经营体制,成立交运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交通客运有限公司,并统一划归济源市交投集团管理,实现城市、城乡公交国有化运营,彻底消除个体挂靠现象,公共交通更加准时、准点、安全、舒适,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强化便民服务管理。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设立行政审批科,进驻市民之家集中开展业务,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缩短办结时限。推广“双随机一公开”,编制“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和行政审批标准化操作规程,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开通“12328”服务监督热线、微信公众号,为群众实施服务提供“微服务”。
强化监管治理能力。建立“一制度两机制”联合治超模式,道路治超更加规范,超载超限率由6%下降至2%以下,下降率达200%;加大“两客一危”监管力度,群众出行满意度和安全感逐年上升。建成市级道路运输车辆智能监控平台1个和企业监控平台22个,实现济源客运车辆、营运货车远程监控双百分百。全力推进驾培市场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驾驶员培训“预约计时培训,先培训后付费”新模式,实现跨驾校培训。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成效明显,巡游车、网约车健康稳定发展。
“三大攻坚战”取得丰硕成绩
打好交通脱贫攻坚组合拳,坚持扶贫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优先保障,创新推进“交通+特色产业”“交通+旅游休闲”扶贫模式,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大对贫困村道路建设支持力度。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开创“定制公交”“周末公交”“旅游公交”“预约公交”服务,不断提升公交通达深度,济源59个贫困村于2018年底提前全部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的兜底性目标,贫困村总体实现“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走得畅”。坚持发挥邮政普遍服务,布局邮政营业网点25个、快递服务网点95个,实现“镇镇设所、村村通邮”,交通运输行业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交通力量。
当好污染防治攻坚先行军,成功创建全国绿色交通试点城市,为绿色交通发展提供良好示范。国省干线道路、工程施工现场、超限超载检测站污染防治不断强化,“全路无垃圾、车行无灰尘”经验在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推广。高标准完成菏宝高速、黄河东路、济源大道等公路绿化工程,公路绿化率达到97%以上,基本实现了宜绿应绿尽绿。
下好化解重大风险先手棋,宣传统战工作亮点纷呈,意识形态工作持续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建设、信访稳定工作深入推进。扎实推动安全隐患综合治理,道路运输、交通施工始终保持良好态势,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路网管养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注重干线公路服务提升,建成干线公路停车休闲区5个,苗店、愚公等开放式道班5个、济源南站和中王服务区2个,苗店、山口等“铺路石”志愿服务站12个,累计实施公路大中修和预防性养护工程370余公里,实施安全生命防护工程420余公里,在全省率先开展智慧公路建设试点工作,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在G208、G327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高标准打造G208二淅线、G327连固线、S240济邓线、S310长邵线等多条路肩整修示范路。农村公路养护投入不断加大,建成市级中心养护站2个、乡镇管养站12个、村级养护室453个。路网通行能力持续提升,菏宝高速济源南服务区、虎岭服务停车区投入使用,S240济邓线济源南服务区、柿槟物流园“司机之家”项目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坚持公路养护实施精细化日常管养,保证了干线公路平均优良率达93.6%,农村公路常态化管养率达100%,路面中等以上比例达94.8%。
全面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预计到2025年,济源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将实现“1345”总目标,即“一核三圈四通道五体系”。“一核”即以建设一个区域性交通枢纽为核心;“三圈”即构建以济源为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周边主要城市1小时联动圈,中原城市群2小时通达圈;“四通道”即构建“井字形”综合运输通道;“五体系”即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届时,呼南高铁焦济洛平段将开通运营,实现济源人民的“高铁梦”;高速公路将构建起“三纵三横一环”的路网格局,通车总里程将达到206公里,高速公路网密度将达到11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列全省前三;普通干线公路二级以上公路占比达到95%以上,中心城区通往11个镇实现国省道路网全覆盖,构成“两纵六横一环”的干线公路网;农村公路基本实现等级路标准,双车道公路比例达80%以上,“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全域旅游公路中的沿黄、沿太行两条“1号公路”基本建成;绕城货运通道建成投用;小浪底50公里水上航道和8座码头全部建成投用;客运南站和济源东高铁换乘枢纽站建成投用;全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全面建成,柿槟、中兴、沁河北等公铁联运物流园建成投用;建成智慧交通综合指挥平台,普通公路交旅融合服务区、休息驿站、观景台、休息区等公路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济源在郑州大都市圈的豫西北、晋东南区域性交通枢纽区位优势将显著提高。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下一步,交通运输人将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勇当经济社会发展的开路先锋,全面构建内通外联的大交通格局,全力打造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的出行服务,为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提供更强支撑。
大象新闻(济源)热线:18638904468
编辑:吴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