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送别袁隆平院士!

河南新闻广播 2021-05-24 18:16:49

大象新闻·河南新闻广播记者辛鹏、杨扬  信阳台记者任潇

5月24日上午,“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的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举行。跟袁隆平有着不解之缘的河南农业大学也派出代表,前往殡仪馆送别袁隆平院士最后一程。

5月24日上午10点,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送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纷纷自发赶去悼念,通过鲜花、稻穗等表达哀思。跟袁隆平院士有着不解之缘的河南农业大学,派出三位代表,参加了袁院士的告别仪式。河南农业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李书民:
“都是全国各地的代表,都是有秩序地、一波一波地,一回进去大概百十个人,在遗体安放大厅里进行瞻仰。现场很凝重,大家很悲伤,也感到跟惋惜,很多人都掉眼泪了。”

谈起袁隆平院士与河南农业大学的“缘分”,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还是2014年11月17号袁隆平在河南农业大学做报告会那一天。当天,能容纳1300人的礼堂座无虚席,两侧过道里都站满了人,而当时正在农大读大三的学生刘晔就坐在大礼堂的过道上,听完了袁隆平的报告会。现在的刘晔已经成为一名在读博士生,他说袁隆平院士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关心第三代杂交水稻的技术攻关,这个未完成的梦想也将由他们这辈青年人来实现:“去年由于项目合作的关系,还去了袁老师在湖南的一个超级大稻的实验基地,我们去年取的样就是第三代杂交稻,那些水稻一米七多,比我还高,那个穗子真的像扫帚一样。现在回想起来,心里眼泪都止不住。现在袁老逝世了,但是他的第一个禾下乘凉梦我想应由我们去完成。”

2014年,袁隆平在给河南农大学生作报告时曾寄语,小麦与水稻的研究有许多相通之处,需要相互借鉴学习,希望河南将“杂交小麦”作为攻关重点,早日研究出“超级小麦”,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此后,在河南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杂交小麦”的培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7年,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培育的“强优势BNS型杂交小麦组配与规模化高效试种技术研究”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经专家测产,亩产达到822.9公斤,如果在全国推广,基本上每年增产的部分相当于一个河南省的麦区产量。

河南省是粮食大省,一辈子与粮食打交道的袁隆平与河南一直有着很深的“缘分”。而这个缘分中,除了有河南农业大学之外,还有河南的水稻主产区之一——信阳市。2008年9月,袁隆平来到信阳商城县指导水稻种植,并欣然应聘信阳市500万亩杂交水稻暨“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科技总顾问。由此,信阳成为袁隆平当时在全国最大的一块“高产示范田”。不到6年时间里,信阳的杂交水稻生产从80亿斤增长到110亿斤,信阳也成为全国18个粮食生产超百亿斤的省辖市之一。原信阳市农业局局长齐城:“08年的时候他第一次到信阳来,那时我们已经把他的品种引进到信阳有一段时间,我印象中那个时候的产量水平是859公斤,当时在全国是处于比较领先的水平,袁院士来以后非常高兴,在他的印象中,河南省是以小麦为主的产区,但是唯有信阳这个地方是产稻的地区,有这么一个区域,又把它的品种实验推广到这个程度,他非常高兴,从此之后我们就加速推进超级杂交稻在信阳的推广,我们选了点,从一个县推到十个县。全面地推他的品种。”

今天,虽然很多人无法前往长沙,但是很多河南网友在网上对袁隆平进行缅怀。有网友留言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信阳姑娘,吃着袁爷爷的大米长大,听到袁爷爷去世的消息就和听到自己亲爷爷去世的消息一样难过,感谢袁爷爷让我们吃饱饭,一路走好”,也有网友说,“我是信阳固始的,这几天田地里的农民正在插秧,袁老却离开了,我们永远记得您。”

 “风吹起稻浪,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成垛,谷子迎着阳光哔啵作响,水田泛出一片橙黄……”

这是一首袁隆平作词的歌曲——《我有一个梦》,表达了他的“禾下乘凉梦”,现在,这不仅是袁隆平的梦,也是亿万中国人的梦。

来源: 河南新闻广播

相关新闻
5月24日上午,我们一起送别袁爷爷
象视频 | 2021-05-24
90后小伙致敬袁隆平院士,用转画创作袁老手拿稻穗头像!
象视频 | 2021-05-24
“我们会乖乖吃饭、好好长大!”市民写给袁老的留言看哭了
映象网 | 2021-05-24
热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