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大象·大家谈】
城市“犬患”,何时能不再是市民的
“心头大患”?
城市犬患问题由来已久,甚至成为一项城市治理的“顽疾”。日前,《黑龙江日报》报道,从年初至今,哈尔滨已有近7万人注射狂犬疫苗,其中多数是被狗咬伤。早在1996年哈尔滨就已制定《哈尔滨限制养犬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属于犬只管理的“先行市”。先行城市如今却“狗患”升级,到底是犬只主人意识的淡漠,还是城市行政效能的痼疾,还是治理“狗患”的方向发生了偏差?大象·大家谈,一起来关注。
据《黑龙江日报》报道,年初至今,哈尔滨市已有接近七万人注射狂犬疫苗,其中多数都是被狗咬伤。目前,哈尔滨主城区社区医院狂犬疫苗相继告罄,市民不得不跑到周边郊县打狂犬疫苗。而放眼全国,“犬患”问题不只在哈尔滨,犬只扰民、恶犬伤人等事件经常会上榜新闻热搜。
比如今年8月,佛山顺德的两只狗在街头追逐,其中一条拖着的狗绳将路边一位88岁老人绊倒,老人头朝下摔倒在地,被送医院后不幸身亡。
去年9月,北京某小区内一对男女遛狗时不拴绳,险些将一名儿童咬伤,孩子家长上前追问时,不仅遭到养犬男子辱骂,还被养犬女子讽刺“被咬了就是活该”。
郑州市金水区某社区物业经理 马丽:在这么多年的工作当中,我们接触到很多起很多起,几乎集中在每年的夏天和晚上,然后产生邻里邻里纠纷,矛盾比较突出。最突出的几点就是:业主在遛狗的时候没有栓绳,孩子们会受到惊吓,第二种就是在遛狗的时候没有及时清理狗便,孩子老人在草坪上玩耍的时候,就会踩到狗便,这样影响到心情。
狗作为人类最早驯服的动物,也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之一。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城市家养宠物越来越普遍,“四处便溺清扫难、随意遛狗路人怕”的不文明现象虽然有所改观,但依然存在。影响居住感受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郑州市金水区某社区物业经理 马丽:对于宠物,大家都挺喜欢,都特别爱护。但是,对养宠物的人来说,他就(认为)我的狗狗是不咬人的,但是,我喜欢我的狗,不代表别人不会受到惊吓。对于不养宠物的人来讲,他见到宠物以后会感觉很害怕,会担心它会不会来咬我?
河南工业大学形势与政策研究室主任 丁建波:我们都知道,狂犬病一旦发作,几乎无药可救,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狗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你如果遛狗不拴绳,是你的问题吧,狗拉便便,你不处理,是人的问题吧,狗如果你没有管理好,狗一直在汪汪叫,扰民,是人的问题吧。
郑州市金水区养犬办 负责人 贾超利:狗是人在管理,人在养。只有养犬人文明素质提高了,才能遏制犬只伤人的事故发生。第二个可能就是当地有关的养犬管理部门是不是机制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到位等等一些现象,造成了这种事故的发生。
如何管好城市里的狗?不使其成“患”,既是衡量养狗人自身素质的一把标尺,也是摆在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新课题。目前,针对养狗出现的不文明行为,不少城市都出台了相应条例,引导和规范饲养人的行为。以哈尔滨为例,早在1996年就公布了《哈尔滨市限制养犬规定》,2012年,相关管理条例也正式施行,但由狗而起的纠纷,甚至狗伤人的事件还是日渐增多。专家坦言,真正想要推进文明养犬,管理规定不能“只悬挂在墙上,还要落到地上”。
郑州市金水区某社区物业经理 马丽:有些时候,我们客户的法律意识也特别健全,他们也会直接打执法局的电话,对这个问题进行协调。但是一般来说,现场协调完毕以后就离开,后期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我想呼吁一下,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能不能有一些约束性的措施存在,如果没有约束性,这个问题就会反复,一次次的协调处理,来增加我们的工作量,包括相关部门的工作量。
河南工业大学形势与政策研究室主任 丁建波:因为现在的狗证不是一个纸面的证,是在狗的脖子上有个芯片,我们监管部门只要定期的经常在社区,在城市里面做一些扫描,很快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流浪狗还是有主的狗。如果社区发现居民遛狗不拴绳,发现居民养犬导致噪音扰民,发现导致环境污染很严重,我觉得社区应该及时跟有关部门结合起来,对这种家庭进行一定的限制,在管理方面尽可能的提前做大预防量。
专家坦言,“狗患”治理并非无解,无外乎两种方法:职能部门强势治理、和居民自觉规范养狗。但完全寄希望于前者来劝阻违规遛狗者、收容违规犬,社会成本着实不低。而对于养犬者来说,自觉规范养犬并不太难。所以,城市“犬患”的治理,仍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郑州市金水区养犬办负责人 贾超利:仅仅单靠我们政府的管理部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要发动所有的市民参与进来,我们从2018年探索创新了文明养犬管理新模式,就是在小区里设置文明养犬自治委员会,对文明养犬工作进行宣传,居民之间产生的矛盾进行化解处理等等,效果还不错。另外,我建议省包括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形成全国上下一盘棋,齐抓共管,有力的推动全国规范养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来源: 河南新闻评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