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孙喜增
千百年来,大运河川流不息,沟通起沿线城市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十年前,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卫河(永济渠)滑县段作为31个遗产区之一成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今年,恰逢大运河申遗十周年。
提及安阳滑县道口,你一定会想起美味的道口烧鸡。但是你知道吗?紧邻大运河的道口,在明清时期则是豫北重镇,往来商贾云集,贸易兴盛,道口发展盛极一时,成为运河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被人称为“小天津”。
位于道口的大运河滑县段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古称白沟,最早修建于公元204年,隋朝时期成为大运河永济渠段,明代改称卫河并沿用至今,曾持续通航1800年,是华北平原上连通南北的重要通道。
此段现存原生态古河道8240米、古码头9座、古城墙3000余米、历史街区古建筑1000余间,丰富的历史遗存见证了昔日航运的繁荣。
在道口运河历史文化展览馆,一枚枚宋代的钱币见证了古时道口贸易的繁华,锈迹斑驳的清代铁锚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航运盛况。
滑县作为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史记载5000余年,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全县共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3处,其中国家级3处(大运河滑县段、明福寺塔、滑县县委县政府早期建筑),省级9处(大王庙、道口镇历史建筑群、滑县古船遗址、大刘营古文化遗址、冢上遗址、三义寨古文化遗址、天锡殿、宋氏墓碑、冀鲁豫军区四分区烈士陵园),市级3处(瓦岗军点将台遗址、宋讷家族墓地、暴方子家族墓地),县级78处。
运河文化及黄河文化贯穿滑县历史,多样文化交融璀璨、悠久而辉煌,为滑县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和灿烂的文化财富,哺育催生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217余项被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国家级4项(木板年画、大平调、大弦戏、二夹弦)、省级13项(道口烧鸡制作技艺、万古羊肉卤制作技艺、秦氏绢艺、明氏正骨膏药、罗卷戏、禹氏米醋制作技艺、老粗布制作技艺、吹糖、黄塔膏药、黄氏膏药、竹马舞、道口正月古庙会、半朝銮驾)、市级20项、其余为县级。
近年来,滑县利用道口街区内的历史建筑先后建立了运河历史文化展馆、同和裕银号旧址展馆、古镇民俗展馆,含祭祀文化、仓储文化与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展示的大王庙文化园等公益性展示场馆,使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得到了系统展示和有效传播。
为了提升运河文化品位和用“活”运河文化,滑县积极整合本地非遗资源,努力打造非遗文化体验地。他们把具有滑县地域特色的木版年画、安绣、锡器、道口烧鸡等非遗传承项目引入街区,形成集非遗传承、特色美食、特色民宿于一体的“吃、住、行、游、购、娱、商、学、研”综合业态。积极探索“非遗+保护+创意”路子,开发木版年画、锡器、皮影等非遗工艺文创30余项,老道口沉浸演出、古装走秀、舞龙、舞狮等精彩演出,亮彩纷呈,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来滑县,看表演、品小吃、赏夜景。为了打造研学旅行新高地。滑县利用原来的老粮仓,改造成了高标准的研学基地,今年以来,共开展研学活动180余次,参与学生21000余人。并迎来安阳、新乡、鹤壁、周口等地区的学生,运河文化带来的“研学热”,为滑县加快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诠释自强不息、不断开拓的大运河精神。
如今,大运河滑县段已形成北有运河森林公园堆青织翠,南有西湖波光涌金叠银,西有特色农业园区演示四季风华,东连繁华市井、辐辏人烟,一幅大美运河人文风光画卷正徐徐展开。
编审:孙喜增
滑县道口小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