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县第五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硪工号子》

武陟县融媒体中心 2020-09-29 14:58:21

日前,由中共武陟县委宣传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焦作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武陟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武陟县融媒体中心主办,武陟县文化馆承办的武陟县第五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硪工号子》在人民广场隆重举行。

微信图片_20200928165928.jpg

微信图片_20200928165931.jpg

微信图片_20200928165939.jpg

 硪工号子是一种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传统民间音乐。硪,是指砸地基或打夯用的工具,其材料分为石质和铁质两种,重量从25公斤到180公斤不等。硪工,就是打夯的人。硪工号子的领号人叫号头,一个优秀的号头,需具有好嗓子、好体力、节奏感强、会编词、反应快等特点,一般需要三、五年时间磨练。 

微信图片_20200928165943.jpg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夯实地基的工具缺乏,主要为人力夯。黄河中下游修堤筑坝建水库,地基全是一硪一硪打起来的,几千人一起打硪,喊号声此起彼落,场面非常激动人心。硪工号子与其他劳动号子ー样,同是一唱众和,为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凝聚力量、完成劳动任务。根据硪工劳动状态和不同的劳动节奏,一般分为大滑号、小滑号、荡山号、钉缸号、缺把号、板号、毛蛋号等。大滑号节奏缓慢,用于劳动前期的热身活动;小滑号比大滑号速度快,渐渐进入正常打硪状态;荡山号则更快一点,而钉缸号节奏显得悠扬自在,缺把号就有些紧张了,板号热烈高涨,也是工地上用的最多的号子;毛蛋号的节奏最快,用于收工时夯平硪花。 

 

微信图片_20200928165950.png

 

硪工号子和船工号子一样遍布我国江河流域,尤以河南黄河堤坝建筑中流传的硪号最为壮观,其广泛流行于洛阳吉利、孟州、武陟、中牟等沿黄地区,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极具代表性的主体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的系统保护,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因此,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策划举办这场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号子展示展演活动,将濒临绝迹的黄河号子进行发掘整理,遵循非遗保护精神经过艺术加工,较完整、规范、系统地搬上舞台,以便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黄河文化、颂扬黄河精神!

微信图片_20200928165955.jpg

微信图片_20200928165959.jpg

 

 河南处于黄河冲出山河峡谷,进入中下游平原地区的特殊位置,沿河的先辈们团结一致、英勇顽强,在与自然的长期抗争与相融共生中,创造了黄河号子。黄河号子是一种民歌音乐形态,其特点与作用是运用音乐节奏统一力量、活跃情绪、鼓舞士气,进行集体劳作。河南境内的黄河号子主要包括河工号子、船工号子、硪工号子,音乐形态丰富、激昂、悠扬,文词内容广博,饱含民族文化。 
“号吆号吆号喂……这船号本是哟驾龙歌,号起这龙行呦游在河……"、“哦河有三湾……”我们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隧道,去探寻我们民族的根魂!

 

来源: 武陟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新闻
“四靠”“五有”树立全国典型 易地扶贫搬迁“河南路子”越走越宽
映象网 | 2020-09-24
【央媒记者看河南】网络传播杂志记者陈历凤:黄河文化精神在哪?就在每一个当地老百姓的心里
映象网 | 2020-09-17
喜迎金鸡百花节 郑州市政打响道路“维护”战
映象网 | 2020-09-23
热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