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3月23日下午,河南新闻广播慈善公益节目《为爱发声》邀请郑州市慈善志愿者张胜杰律师做客节目,从公益慈善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专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以下简称《慈善法》)的概念、亮点、意义,以及《慈善法》对依法行善的要求进行详尽解读。
《慈善法》 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慈善法》是慈善领域的综合性基本法律,彰显了权利精神,为规范和促进慈善事业提供了法律框架和制度保障。
《慈善法》里有哪些亮点呢?
首先,我们常说的传统慈善是救助、扶贫,但《慈善法》中的慈善采取了“大慈善”概念,包括公益+传统慈善。
其次,《慈善法》对慈善组织的形式和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于慈善组织的定位是:非营利组织;以慈善为宗旨;组织形式是基金会、社会团体和社会服务机构。
第三,规定慈善组织要信息公开。比如,慈善财产怎么募集来的、如何分配的、剩余多少、慈善项目实施情况如何,这些信息要公开。
最后,建立慈善信息的公开制度。《慈善法》明确要在指定的平台上发布慈善募捐、活动信息,方便公众查询。
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是否会有税收减免优惠?
《慈善法》第八十条,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企业慈善捐赠支出超过法律规定的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当年扣除的部分允许结转,以后三年内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这突破了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慈善法》规定相比原先的税收制度有所突破,比如,对于企业的大额捐赠,给予12%抵扣,没有抵扣的部分可以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持续抵扣,这对企业进行大额捐赠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激发慈善组织以及捐赠人的积极性。
《慈善法》颁布实施五年 成效如何?
《慈善法》实施以来,全社会都给予了非常高的重视,主要条款和硬性规定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有效提高了认识,形成了良好氛围,行为得到规范,权益受到维护,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思想理念、法治建设和实践效果达到了新高度。
(1)慈善意识更加普及
慈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慈善法》实施,全国涌现出一批慈善城市、品牌项目、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2)慈善力量有序增长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共登记认定慈善组织7169个。此外,还有大量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从事慈善法规定的慈善活动。社区慈善与网络慈善蓬勃发展。
(3)慈善服务迅速发展 慈善服务专业化、规模化趋势明显,志愿服务增长较快。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注册志愿者超过1.72亿人,发布志愿服务项目超过390万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21.9亿小时。
(4)慈善创新日益丰富 慈善事业覆盖面大、联系广泛,有跨界融合发展的优势。近年来,在项目设计、运营模式、增值方式等方面,慈善创新不断增多。
但是,《慈善法》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也面临不小的挑战。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发展晚、底子薄、规模小等原因,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与社会财富量级、第三次分配的地位不相匹配,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效能还需进一步激发等。
国家层面有没有最新的立法动向?
(1)2020年5月2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提出启动《慈善法》执法检查,这是《慈善法》实施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启动对其开展贯彻实施总体情况检查。
(2)2020年10月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听取了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慈善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目前个人通过网络、微信等互联网媒介 进行募捐是否合规?
首先,个人通过网络、微信等互联网媒介进行募捐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必然会产生的,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其次,目前来看,由于个人募捐不符合《慈善法》的规制,《慈善法》第21条明确规定了慈善募捐,必需是慈善组织基于慈善宗旨募集财产的活动。个人显然不符合该规定。
最后,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有其合理性,我认为在下次《慈善法》修改时,可以考虑将个人募捐加以规制。目前,互联网募捐信息,有些是真实的,但也有骗捐的情况存在。
对于大众来说, 怎样才能防止被骗捐呢? 听听张律师怎么说。
来源: 河南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