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做新闻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张定有 魏广宝
4月19日,76岁的老党员、张星江的堂妹张星原正在给参观张星江故居的群众讲解张星江“卖驴闹革命”的事迹。“张星江1932年奉命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交通员,由于没有路费,就忍痛把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头毛驴卖掉,筹集路费。”
目前,张星江的家乡唐河县毕店镇张心一村已成为红色文化村,张星江纪念馆、张星江故居现已成为南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张星江纪念馆外景)
(张星江纪念馆)
星星之火 燎原鄂豫边
张星江(1907~1936年),唐河县毕店镇张心一村人。父亲早丧,15岁挑起养家的重担。
1927年,张星江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在唐河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任中共张心一村支部书记。
“当时,正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被捕杀,革命处于低潮之际,张星江却无所畏惧,积极投身到家乡的革命事业中。”唐河县委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王留云说。
(张星江入党)
1933年,中共鄂豫边临时省委和南阳中心县委遭敌破坏,张星江负责组建中共鄂豫边区临时工作委员会,并任工委书记。1934年1月,张星江赴江西瑞金参加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后,返回鄂豫边区创建桐柏山区游击队。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到达桐柏。张星江为红二十五军脱离险境、胜利到达陕南做出了重大贡献。1935年8月,中共鄂豫边省委成立,张星江任书记。
1935年冬天,鄂豫边省委将工作重点由唐河、桐柏、泌阳转到信阳吴家尖山和桐柏榨楼。1936年1月4日,组建了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周骏鸣任队长,张星江兼任指导员。
(张星江的经历)
游击队当时共有7人,这支小队伍,寄托着鄂豫边区党组织发展武装斗争的希望。张星江对队员们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要把这里每一寸土地、山岭、沟壑都变成狠狠打击反动势力的战场!”就这样,成立不到两个月,游击队迅速发展到30多人。
1936年3月27日下午,张星江率领游击队员在平氏镇孤峰山庙会上,夺取土豪劣绅和民团的枪支9支。不幸的是,3月28日,张星江带领大家撤离时遭遇民团武装,战斗中,为掩护红军游击队突围壮烈牺牲。张星江牺牲后,遗体被群众就近葬于姬岭寨一山坡上,1957年移葬于泌阳烈士陵园。
(张星江牺牲)
在张星江精神鼓舞下,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发展很快。到1938年11月底,就发展到3000多人,这支由周恩来宣布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的英雄部队成为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的一支骨干力量。
传承基因 奋进新时代
“我们家从我爷爷起,目前已经有十人参军,预计今年秋天,我侄子将会是第十一人。”4月19日,张星江的孙子张宁对记者说。
(张星江故居)
张宁介绍,爷爷牺牲后,党组织将他奶奶和父亲张长胜、叔叔张长宣一起接到确山县竹沟,后来又转到江苏新四军根据地。父亲、叔叔沿着爷爷的足迹,都参加了革命。
爷爷的红色基因在他们血液里流淌,张宁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母亲、叔叔均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参加了革命;到他们这一代,他夫妇、二弟张锋、三弟张剑均为军人;第三代中他女婿、二弟女儿也均为军人,三弟的儿子今年大学毕业后也要去参军,届时,全家将有十一名军人。
“爷爷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前行,引领着我们家四代人,为党工作,不忘初心,我们都在部队多次立过三等功。”张星江的红色基因深远地影响着后人。
(信仰的力量)
“在残酷的斗争中,张星江始终坚定革命信仰不动摇,这是他最鲜明的精神特质,同时,他在工作中善用策略、胆识过人,面对敌人凛然不惧,充分受到组织信任和同志们的爱戴。”王留云说,1985年从事党史研究工作后,张星江烈士的事迹就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
(张星江精神传承)
大象新闻·猛犸编辑:曹亚勤
来源: 猛犸新闻